“粮食属于刚性需求,然而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陕西农业生产实现‘九连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利建设的成果。目前,全省20%的灌溉区用地生产了37%的粮食。”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说。 7月2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民生水利建设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省民生水利建设情况。 种植格局转变 灌区是陕西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阵地,12个大型灌区总耕地面积占全省20%,粮食产量占全省37%,果品产量占全省34%,油料占全省25%,是名副其实的粮袋子、菜篮子,也是农民群众的钱袋子。 陕西是农业大省,全省属于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农田易旱,灌溉就成为农产品丰收增产的主要保证。 由于陕西大型灌区主要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都属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灌区运行20年—30年后,渠堤垮塌淤积、建筑物损毁、机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层出不穷,整个渠系输水能力降低,跑冒滴漏严重,灌溉效益锐减,灌区运行举步维艰。 为此,近年来,陕西大力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项目,累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39.6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4.31万亩,粮食单产提高到每亩622公斤,年均新增节水6.23亿立方米,年均增产粮食11.92亿公斤。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灌区的输水条件明显改善,灌溉保证率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系数增加,工程面貌极大改善,种植作物已从单一的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向高产出、高收入的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通“最后一公里” 魏小抗还表示,陕西水利工作在大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水利建设,以农田水利、城乡供水、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抗旱等为重点,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广大群众从水利实践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量大面广而延伸到田间地头的小水设施是确保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最后一道毛细血管,也是群众期盼度最高、受益最直接、效益最显著、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魏小抗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陕西省启动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11亿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2.6万亩,恢复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5.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年新增粮食51.4万吨,受益农民达376.2万人,确保全省1100万亩农田得以灌溉,占全省设施灌溉面积的55%。” 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各项目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也促进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向苹果、猕猴桃、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调整。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打通了制约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显著改善了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截至目前,临渭、临潼、富平、大荔、蒲城五县(区)集中连片实施的26万亩交口抽渭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示范区已初见成效。渭城、武功、志丹等县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微灌工程和凤翔县机井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模节水效益已凸显。 宝鸡、西安、渭南三市沿渭秦岭北麓大规模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促进了猕猴桃、葡萄等现代果业的快速发展。渭北、延安地区的苹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成为支撑当地主导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农田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