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额信贷第一次与“诺贝尔奖”联系到一起时,聚光灯不约而同地投向尤纳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人们也开始寻找中国的“尤纳斯”和中国的“穷人银行”。 结果很令人失望,中国从不缺乏真正的“银行家”,但具有“商业智慧”的“穷人银行家”却是寥寥无几。农村信用社本来应在这次关注中脱颖而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与尤纳斯会面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的一番话会让不少农信社“脸红”,她说:“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一个既能吸收存款,又能够发放贷款的全牌照的金融机构,我们的农村信用社其实是处于这样一个地位,但是我觉得,它到现在为止,不太有这个动力去为农民,为比较穷的农民做这种服务。怎么样能把我们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一个像您这样的银行,我对这一点不太具有信心。所以我希望另创一条道路。” 从1994年我国首次开展小额信贷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学生贷款和扶贫贷款,总计有几千亿元贷款额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有6100万农户享受到1927亿元贷款,覆盖面占到了全部农户的27.3%;还有一部分农户联保贷款,约有1200万户享受到141亿元的贷款;第三类,目前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提供了约10亿元的贷款。 从规模上看,农信社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小额信贷的主力军,但从推广的情况看,农信社始终没有得到与之规模成正比的认可度。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解决资金来源瓶颈,中国农村信用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改革,不过在改革方向上有所争论,虽然经过20多年努力,原有既定目标并没有实现,现在正朝股份制商业化方向努力。 从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服务能力有弱化趋势: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存款不断转移到大城市,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融资渠道,普遍患有资金“饥渴症”。 “金融机构覆盖程度很广,但服务效率不高。”吴晓灵毫不讳言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无法合理流到农村,满足不了农村需求。” “应该在不同地区,设立几个不同类型的机构。我们曾花了很长时间改造原有金融机构,后来决定建立新机构,引入了竞争机制。”这是尤纳斯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开出的“药方”,央行也在考虑是否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引入中国。尤纳斯的到来让我们得以深入思考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也让我们再次审视农信社的前进路径。
![面对尤纳斯:农信社“脸红”吗](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4416502352.jpeg)
有评论说:穷人并不缺少智慧和创造力,他们缺少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帮助。尤纳斯说:“信贷决不是天生就与穷人无缘,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记住这些话,希望下次我们不再“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