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亲历神秘外交背后的16人:中国高端访问10》
毛泽东在非洲客人到达之前从颐年堂里间慢步踱出,陈毅、胡耀邦等纷纷起立。毛泽东挨个问大家姓甚名谁,何方人氏。轮到周南自报家门时,陈毅插话说:“周南,召(Shào)南,诗唱周南第一章么!”(采访时,周南解释说:《召南》是《诗经》第二章的题目) 此时,毛泽东心致颇高,随口念出一句古诗,然后问周南:“那你是河南洛阳那一带的人氏啰?”待周南作出否定的回答之后,毛泽东一笑释然:“噢,那就不相干了。” 1927年,周南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自幼聪明好学。采访中,记者才得知周南其实并不姓周,而是姓高,原名叫庆琏,因为“琏”与“琳”读音相近,初中时家里人又给他改名庆琮。 1944年,17岁的周南考入著名的北大文学院,1945年又转入燕京大学主修西洋文学,1946年加入北平地下党,是该校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并担任地下团组织民主青年协会执委会主席。他先后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沈崇事件)”和“反饥饿、反内战”等学运的组织工作。那时入党必须要有一个假名,当时非常痴迷古诗的高庆琮,就把《诗经》第一章的题目名字《周南》改作了自己的名字,从此沿用至今。而今他的两个子女,也都一直沿用了周姓。 1948年暑期,组织上派周南到沧县泊头的华北局城工部参加学习班汇报工作,研究下一步如何开展学运和怎样迎接解放的问题。一个月后,学习班结束,吃过送行饭,次日准备回北平。这时,党组织获得内线情报,周南已被列入国民党拟定的“职业学生”黑名单,准备逮捕。不久,他被派往新设在河北省获鹿县的华北军政大学附属中央外事学校。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20岁出头的周南怀揣组织上开的路条,从沧县泊头步行来到叶剑英担任校长的华北军政大学。他被安排到中央外事学校,与著名的国际友人马海德、柯鲁克、伊莎白等共事。北平和平解放时,周南参加了入城式,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28日,美军部队进逼三八线。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介入朝鲜战争。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安东(今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风掣红旗过绿江,高歌彻夜月苍黄。”(《初渡鸭绿江》)1950年秋,新婚之夜,时任北京外国语学校法文部主任的周南匆匆告别新婚娘子黄过,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团政委韩念龙将军北上,去了战火纷飞的朝鲜。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坐了好一阵子闷罐子车的周南跨过冰天雪地的鸭绿江。周南这样写道:“50年援朝军兴,时婚后甫一日,投笔振袂,慷慨就道,夤夜渡江,冰坚三尺,积雪没胫。” 在志愿军俘虏管理团,周南是内勤组组长,任务就是用英语给当了俘虏的美国大兵上政治课。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后,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团政委的韩念龙接到电报,令他近期回北京。原来,时值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确定韩念龙任驻巴基斯坦大使。这时,韩念龙考虑到俘管团内勤组组长周南各方面表现不错,便决定周南随他去巴基斯坦负责秘书和交际工作。“我们去了以后,巴基斯坦要派第一任驻华大使。派出之前的一天,巴基斯坦的礼宾司司长坐在汽车里跟韩念龙聊天,他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消息,说印度潘尼迦大使是向毛泽东主席呈递国书的,我们这位大使,有人说是要安排向朱德副主席呈递国书。这个不合适,还是换毛泽东主席吧。韩念龙不知原委,当场就答复了一句:根据我们法律上规定,主席不在的时候,副主席照样可以代表国家接受外国驻华大使呈递的国书。这没什么差别。随后,他发了封电报,告诉国内。隔了一两天,一封电报来了,严厉地批评了韩念龙,说他这么大的问题,你不请示,不报告,随便回答,应该作深刻检讨,而且要在全馆随员以上的外交官面前检讨。署名是周恩来。这次给大家的震动很大。因为印巴正在闹矛盾,从政治上考虑,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后来,巴基斯坦第一任驻华大使罗查来了,果然不是朱老总,而是毛主席接受他递交的国书。随着中巴友谊的进一步发展,说明周总理是很有远见的。”
![港澳回归 第48节:周南 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43997095298.jpeg)
周南笑言,在巴基斯坦这几年,应该算作我的“外交学徒”生涯———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外交,外交到底怎么干,一开始大家都很茫然。“在巴基斯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外交授权有限’,要提高纪律性,不能随便讲话,要多请示,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