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渣打银行以高于市价三成价格收购台湾新竹商银股份,其意在拓展亚洲及中国内地业务。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在外资和台资银行眼中,简直是遍地黄金。而两岸金融往来仍没开放的格局,将台资银行无情地关到城门外,但外资却找到了抢滩中国的新捷径,手中买的是台湾的银行,眼里盯的是中国的市场,外资在获得台湾银行业人才的同时,也得到了台商客户的资源。
台资银行岛内业务黯淡,之所以能卖得好价钱,有同业者一语道破,“看的就是大陆的商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80%是台资新竹商银的客户,很多在大陆有投资,只要两岸资金渠道一沟通,客户就被带到了大陆。
其实,渣打银行看上的就是台湾银行未来经营大陆市场的潜力。
1、 台湾银行的悲叹
眼见外资在年底即可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摩拳擦掌,中资银行也借着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走向改革,台资银行却仍然受限于两岸政治的僵局而只好站在门外观看,只能暗暗希望两岸金融有所突破的一天,台资银行所拥有的人才及台湾金融服务经验到时还能有用武之地。
人际关系和人才原本是台资银行进军大陆市场的最佳武器,然而商场竞争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台湾银行业者表示,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技术后进步神速,以及外资银行并购台湾的银行作为跳板,让台湾银行业者感到非常大的竞争压力。他们指出,以后在大陆发展的对手,就是类似渣打这类的银行。
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台湾金融业虽然有众多的台商客户基础,但台湾的银行现苦于目前在国内并不能开展任何业务,只能眼睁睁地把这部分商机拱手让出,而外资银行正好可以透过并购台湾的银行,把台商的整个资金链的资金归集起来。
虽然台资银行很多方面无法跟外资银行比,但大陆市场很大,外资银也无法全部吃下,而且台商客户还是比较喜欢本土的银行。
一位刚从上海浦东拜访客户回来的台湾银行高层主管谈起台资银行现在的处境,只能悲叹道:“台商的生意快被外资银行抢光了,他们用台湾的分行找客户,在大陆贷款,手段厉害得很。”
台资银行现在腹背受敌,在大陆,国内银行凭借多如米铺的营业网点取胜,而外资则用产品优势紧盯高端客户,那么,台湾的银行未来将靠什么生存呢?
2、 渣打银行的窃喜
英资渣打银行虽然在香港和东南亚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上颇有名气,但是在国内这块黄金大蛋糕中所占的金融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不论网点布局和客户来源都远少于美资的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集团等。如何通过一些原固有的银行网络和客户渠道争取更大的国内市场和亚洲市场份额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亚洲市场发展策略。
而台湾的银行所拥有稳定的台商客户基础以及网点规模,这将十分有利于这些类似渣打银行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整合台商的金融服务,并扩展其在亚太市场的企业金融业务及市场份额。
中国国内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对于外资,经营金融机构的关键是本地化。与其从头训练中国的银行业人员,还不如直接把台湾的团队搬过去,这样可以迅速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开展业务;而且台湾的金融人才素质水准高,从业经验好,又有比较高的行业道德水准,外资银行用得比较放心。
同时,台资银行在公司治理、消费金融以及风险控制等银行从业经验方面都可以在国内好好运用,因为中资银行大多还在发展中,有些问题还未发生过,台湾银行的这些经验,正是他们在国内金融业生存的重要价值之一。
台湾的金融业技术比较先进,又有同文同种优势,年底国内金融业全面向外资开放,如果渣打以后要在大陆各地开设新的分行,它可以把台湾新竹商银某个分行的经营模式和所有人才及其从业经验整个儿搬到国内去。
外资银行急于并购台湾的银行,主要还是放在资产及财富管理等业务。其实他们需要的分行家数不用很多,台湾有十几个分行就可以了,尤其是新竹商银更特别,新竹科学园区约80%是他们客户,这一客户网络群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英国渣打银行以30%的溢价,收购台湾新竹商银的话音未落,花旗集团入股台湾华侨银行的谈判也己进入最后阶段,外传汇丰和渣打也争相对侨银伸出了橄榄枝。
从这些紧锣密鼓的收购行动可见,渣打银行通过收购台资银行,不但可以在国内扩张他们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营销客户群,同时还可以取得适合中国特色和人文环境的银行从业人才团队和相关的从业经验,这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几得,可乐而不为呢?
3、 国内银行的压力
中国按照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将于今年底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由于看上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外资银行近年来除了在中国不断增设分行外,还积极入股中国本土银行,除了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资产质量不高甚至坏账缠身的一些地方商业银行,也成为外资心仪的收购对象。
相对于台湾的银行同业而言,国内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并购活动感触最深的不是他们对一些地方小型银行的收购战,而是外资银行将通过收购与国内同文同种的台资银行或港资银行,再利用他们的从业人员和经验,以及他们原有的客户群渗透到国内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如果再加上外资银行品牌产品的服务优势和网络技术优势,国内银行业将会迎来高度市场竞争的局面。
我们相信国内银行过去安稳经营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今后如何建设好各自品牌的金融产品销售,对高端客户群的争夺,以及终端营销网络的设置和布局将是各家银行每天必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