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国经济的角度看,“流动性过剩”可以表现为广义货币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反映在存款超过贷款的差额上,即所谓的存贷差。 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94%,增幅比上年末低0.6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5.7个百分点,总体看,货币总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2007年货币政策制定当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M1层次超速增长。从货币供应数据来看,2006年度M2层次货币回落到央行年初设定的16%的目标,但M1层次货币不但远高于14%的目标,而且是自2005年2月以来的23个月内首次超过M2。M1增速超过M2,说明经济体资金运用活跃,后期也必将拉升广义货币M2的增长,整体货币经济体的资金过剩,使宏观调控的压力仍存。看存贷差,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1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2.79万亿元,存贷差达到了创纪录的10.34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加了1万亿元。在当前的汇率制度安排之下,从货币投放的直接渠道看,较快的外汇储备增长相应导致外汇占款的增长,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原因。
![流动性过剩问题 解决抑制“流动性过剩”从长计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41143607083.jpeg)
要解决或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节奏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此外,继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可以成为控制流动性过剩的组合性货币政策。但从货币政策实际可以调控的余地看,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民币升值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一步到位,不仅会对国内的出口型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加剧中国经济的通货紧缩局面,也会导致央行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继而冲击美国的国债市场,这也不是美国愿意接受的。加息虽然不失为抑制流动性的一种手段,但大幅加息并不现实,小幅加息的效果也不会明显。总之,在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得到抑制,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仅是货币政策的职责,还涉及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重组。对比加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这几种央行货币调控手段,央行控制流动性将持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窗口指导,降低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特别是当前仍然处于强劲增长态势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应当继续收紧,以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央行四度选择继续提高准备金率政策的手段回笼流动性,但由于回笼资金力度不足,属于辅助手段。可以预见,2007年M2层次货币供给增速小幅下降至14%-16%区间,市场资金过宽的局面在那时才有所改变,但发生流动性根本逆转的可能性很小,央行可选的政策包括调升1-2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同时央行将会十分关注“窗口指导”,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还将持续下去,结局是悲是喜还很难预料。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把只有2万亿元的银行居民储蓄看成“笼中虎”,担心一旦涌出,将酿成恶性通货膨胀,但最终恶性通胀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通缩。时过境迁,如今大家倒是盼着15万亿元的存款能出来消费。可见一旦大家都有了担心,悲剧往往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