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自查报告 IPO大考 在审企业自查倒计时 或掀“撤单潮”



     距离3月底IPO自查报告提交大限的日子还有几天,IPO核查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

  今年年初,证监会启动史上最严的IPO财务核查风暴,此次力度前所未有地对所有企业的全面自查,意在筛除部分不合格企业,从而缓解高悬头顶的IPO“堰塞湖”。

  在IPO自查报告扎堆递交的同时,企业撤单大潮有望来袭,在今年48家公司确认终止审查之后,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计划在截止日前正式撤单。

  最严专项检查

  1月8日,证监会启动史上最严的IPO财务专项检查工作,分为券商自查、证监会复核以及现场抽查,围绕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重点检查虚构交易、现金收付等,力求挤出企业报告水分,充分披露在审企业的风险。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IPO发行人需在今年3月31日补充报送2012年度财务资料。而“IPO 财务核查”列举了12大重点核查事项,包括自我交易、利益交换、关联方、利润虚构、体外资金循环、虚假的互联网交易、少计当期成本费用、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等。

  对此次财务核查,业界本以为是抽查,没想到是对所有IPO在审企业的全面核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力度相当大。”上海一家排队等候IPO的建筑师事务所高管薛伟(化名)告诉时代周报。

  在3月31日自查阶段结束后,旋踵而来的便是监管部门的复查和抽查,这令800多家IPO排队企业的保荐机构神经抽紧,骤然忙碌。

  证监会也加大了对造假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前,上市企业绿大地发生虚增资产、虚增业务收入等造假行为,而相关中介机构对此未尽责发现,证监会称将根据《证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作出最高幅度的处罚和处理,拟对联合证券、天澄门、深圳鹏城行政处罚,撤销深圳鹏城证券服务业务许可,拟对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罚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撤销相关保荐代表人保荐代表人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

  此举令举荐机构对本次核查更加谨慎,“有问题的企业,我们会主动劝他们撤材料,估计未来几天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放大。”一位保荐人称。

  随着大考临近,在IPO自查报告扎堆递交的同时,撤单大潮也有望来袭。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撤单企业总数已攀升至48家,甚至出现一天内12家企业撤单的最高纪录。此外,还有更多企业计划在截止日前正式撤单。

  薛伟的公司拟在创业板上市,“我们接受了保荐机构的核查,可以说这次核查相当细致,甚至连薪酬调整也在核查范围。”

  对此次前所未有的全面核查,保荐机构在人力、财力上都有不小的投入。据了解,有些IPO在审企业会承担部分核查费用,但也不乏“一毛不拔”的企业,“我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核查费用,这不是一笔很小的数目。目前在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中,我们排在中间靠前,从财务数据上看,我们还是比较有希望的,当然可能还是会有一番博弈。”薛伟说。

  薛伟也注意到了此次撤单大潮,“跟我们合作的一家公司,是和我们一起申请上市的,核查之后,他们主动撤了。我认为政策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力度,当然在审批中做到完全公正也不太可能,但至少要做到良币驱除劣币,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打假为时未晚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给有瑕疵的企业有主动撤回申请的机会、避免企业一上市业绩就变脸,并且为高悬头顶的IPO“堰塞湖”减压,是此次核查的直接作用。而其剑指保荐中的违规行为,即所谓上市公司的“原罪”,也确有其积极意义。

  “上市公司的原罪,与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也与证券市场建立的初衷,即为国有企业脱困、解决融资问题有关。对一些企业的包装上市,并没有非常严格地监管。当然现在进行打假也为时未晚,的确需要一场打假。”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对时代周报表示。

  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贺阳则告诉时代周报:“这对整顿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办法,但若只是一次性的做法,成效有限,还是得有长期的、根本性的办法。”

  “这个政策的目标,是把‘堰塞湖’的湖面压下去。让保荐单位来核查企业,让那些一段时间内上市无望的企业不要挤进排着的队伍中去。不过,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针对某个问题出台的特定政策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因为公司层面总会有一些对策,来抵消政策的作用。不管是自查还是由第三方操作的他查,互相之间都有可能有利益捆绑,核查单位甚至可能帮企业做账,所以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真想放慢IPO节奏,还有很多其他办法可想。”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时代周报表示。

  虽然并不治本,但此次核查还是造成不少企业主动自撤材料。仅3月13日,就有12家拟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被终止审查,刷新年内纪录。此前最高纪录是1月30日有6家创业板IPO被终止审查。业内估计,终止审查高潮可能在4月才会出现。一种大胆的估计是,最多可能会有30%的企业“离队”。

  对目前48家主动离场的公司,有私募人士认为,虽然撤回申请的原因有所差异,但业绩未达到标准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撤单者中,36家原拟在创业板上市,占撤单总数的75%,而创业板对企业的成长性要求很高。此外,也有一些企业,由于申报材料有问题而主动退出。

  从行业分布来看,创业板被撤单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化工、光伏等行业。分析认为,由于经济环境不景气,很多行业去年情况低迷,相关公司业绩有所下滑。而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撤单潮中,这些不景气的行业可能会成为IPO撤单最为集中的行业。

  创业板是抽查重点

  在券商自查过后,4 月起,证监会复核以及现场抽查将顺序登场。创业板公司被认为将是证监会抽查的重点。

  “不排除有个别企业为了能过关而在财务上做手脚。那些刚好达标、盈利处在增长与衰退边缘的拟上市企业,很可能会重点抽查。”一位证券公司投行部负责内核的人士说。

  此外,出现过严重造假案例的部分地区,也可能是监管层严防死守的对象。“并不是地域歧视,但的确有这种情况,某些地区的企业规范程度方面欠缺一些,比如江苏的企业相对规范,内地一些省份有差距。”上述内核人士说。

  “创业板可能是造假的重灾区,从创业板已上市企业过去的实践来看,弄虚作假比较严重,企业的赌博心态也很强。过去通过股市创造的富翁中,大部分出自创业板。从总体来看,不少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强,运用弄虚作假等不正常手段都有可能。”胡星斗说。

  贺阳则认为:“创业板、中小板都是重灾区,主板上市企业相对较大,大规模造假目前已不太容易,相对会好一些。”

  加大对造假的处罚力度

  此次券商自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保荐机构大多加班加点,忙得马不停蹄。为一个保荐项目,可能要走访一两百家相关供应商、客户,保荐机构内的自查和复核很可能花费至少两个月时间,而对一些有几个项目的保荐机构而言,更是重压在身。

  “这种方式增加了巨大的成本,但成效可能还是非常有限,执行层面要惩罚违规者,还是应采取市场化的机制。”张军说。

  一个市场化的方式是,上市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此,此前业界已有不少讨论。张军颇为赞成:“审批本身是对企业不信任,现在要让它给自己开一个成绩单,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完全交给市场,由交易所对这些企业进行一些第三方评估。因为每个企业、保荐人、第三方都要考虑在市场上的信誉和资质,不会乱来。一旦把这事交给市场,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优胜劣汰机制。”

  一下子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也有学者认为脚步太快,“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是脚步太慢了。从1990年证券市场建立至今,国家经济总量已经翻了好几倍,但资本市场的规模还是太小,财富的增长跟不上GDP的增长,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张军认为。

  贺阳认为,整顿目前的证券市场,必须“乱世用重典”,在IPO自查等行政手段之外,也应更多地采用一些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譬如,建立以发行价为中枢的价格体系,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自己的发行价格负责。

  “在高价发行之后,公司有责任保住这个价格。企业高管和其他发起人减持、套现,要以发行价为基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可以向下浮动10%。比如发行价是每股20元,股价高于18元时才允许减持,低于这个价不允许套现。今后增发新股、配股,都要按照这个原则,以发行价为基准。同时根据中国股市目前的特殊状态,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延长公司高管和其他发起人所持股票的锁定期,比如定为五年。这样,目前中小板、创业板中盛行的包装上市、欺诈上市,上市后散布虚假信息套现走人等恶劣行为才有可能得到最有效的遏制。”贺阳说。

  在目前的情势下,加大对造假的处罚力度,显然亦是当务之急。“现在受罚的公司太少,罚得也太轻,对那些造假公司,要罚得它倾家荡产,责任人该坐牢的就要坐牢。”贺阳说。

 ipo自查报告 IPO大考 在审企业自查倒计时 或掀“撤单潮”
  “在打假的同时,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约束,对中介机构、上市公司都应该建立严格的黑名单制度,只要存在违规,就应该给予严重的处罚。若对造假只是采用训诫、谈话,显然收效甚微。对于造假,仅靠行政部门的处罚是不够的,大幅提高造假成本和风险,才会收到实效。”胡星斗如是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553.html

更多阅读

ipo排队企业名单 8券商排队IPO 券商直面上市重组潮

     IPO重启在即,券商上市步伐正在加快。  截至11月底,拟在主板和中小板IPO的排队企业中共有8家券商,其中5家已进入初审名单。除此以外,证券行业激烈的竞争或使得券商并购整合潮来临。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大型券商来说,行业整合

声明:《ipo自查报告 IPO大考 在审企业自查倒计时 或掀“撤单潮”》为网友瘦猴男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