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美汇率博弈的底线 持续4年之久的人民币升值之争似乎在2005年7月21日有了结果,中国放弃了事实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汇率水平也开始走向浮动。到2007年2月3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6.2%。同时,与人民币升值舆论和趋势相互应的是几年来国际投机资本连续冲击房地产、股市,使得宏观调控面临很大挑战。 人民币真的需要升值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来说有没有升值的义务,二是对内来说有没有升值的必要。

从外部来看,汇率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无序,国际投机资本规模快速膨胀并达到相当规模,美国主宰了世界的通货状况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宏观经济平衡。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本位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矛盾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对世界经济支配的强化,为本位货币发行国——美国操纵货币转嫁经济风险提供了便利。在这些背景下,集本位货币发行国和主要资本输出国于一身的美国利用货币操纵实现其经济利益。历史上美国数次的货币操纵与国际货币危机直接相关。美国一方面推动世界经济失衡的深化,另一方面却利用便利操纵汇率,不断采取“弱势美元”-“强势美元”交替的政策转嫁经济失衡的后果。迄今的五次美元涨跌都配合了当时美国政府摆脱经济困境或保持经济增长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这次向人民币施压便是其新一轮“弱势美元”战略的重心。在美国操纵货币的背景下,国际投机资本推波助澜。也就是说汇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不存在可以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出来的所谓客观汇率水平,更主要的是国家间利益博弈的结果。美国的贸易逆差完全是他自己推动全球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果,也是他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就是说贸易逆差是美国构建全球生产链、在全球组织生产的内生结果。中国没有为他消除贸易逆差的义务,通过人民升值的办法也消除不了 从国内来看,经济规模扩大和贸易顺差构不成人民币升值的必然理由。诚然,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就必然升值吗?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多年高速增长,怎么没有人对1994年的汇改和人民币贬值提出异议?即便目前,很难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超过了美国经济的增量。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分析报告),2001年至2005年美国GDP增量为23792万亿美元,而中国GDP增量为9041万亿美元,更不要说增长质量了。再来说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不是经济失衡的问题所在,它既不会必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也不会必然导致外汇储备过高。问题在于,外向带动主要体现为外贸带动,对外投资严重滞后,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国际收支扭曲性失衡;结售汇制度不合理,造成外汇收入全部形成国家外汇储备,而没有形成政府、企业、居民多元储备的格局,致使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比例大,给货币政策造成很大压力。以上问题是给许多人造成中国经济自身也需要人民币升值错觉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说人民币绝对不可以升值,但是比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更为本质的问题的是,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汇率政策。是为美国贸易逆差负责、为美国议员提案负责、为美国失业负责的汇率政策,或是寻找所谓客观汇率水平的汇率政策,还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的汇率政策? 显然,我们无需为美国负责,除非美国同样愿意为我们负责;也显然,所谓客观汇率水平只是理想主义者的追求,事实上,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在信用货币的阶段,汇率远远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我们的汇率政策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美国人接二连三找上门谈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不能不接招,有关管理部门面临着很大工作压力。但是一定不能再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了,我们既没有为美国升值的义务,也没有为自己升值的必要。基本稳定是汇率博弈中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所谓基本稳定,是一个动态的稳定,可以双向波动,但长期是一个稳定的基本趋势,而不是一味上升或是波动上升。而外汇储备压力可以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和进一步改革结售汇制度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