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贱卖”国有银行股权的争论,现在已经快成了话赶话的婆媳纠缠了,如果说“卖”是油门,“不卖”是刹车的话,那“怎么卖”就成了离和器了。我们要讨论的,不应该是“卖”个没底,到卖国,也不是不卖一分钱,与国际化叫劲,我们要说的是,如何做好油离配合,使银行股改能够平稳地过度到安全的地带。
第一 为啥卖?
目前,我们看到,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股权出售的序幕已经拉开,原因是,我们要学习国际金融业运作的经营模式,而检查其运作是否正常,重要是看其出售的对象、比例和价格,当选择对象单一、比例过大、价格偏低,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的运作中,所有政府程序中的道歉和学术领域中的根据,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商场是用交割单来说话的,多地区的多家银行的选择,小比例出售切入学习与相对高价格的出售,是减少成本的最佳选择,也是考察经营水平的试金石。
第二 谁来卖?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产业和产品,其项目的风险、资金的风险、商誉的风险,最终还是人的风险,金融更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细分化越来越走近专业世袭的背景下,设想一个经历不完整的经营者去操持一家世界 500强的金融企业,那一定是个童话,道理很简单,点一次钱偶尔正确,与过“万张关”30 年不出差错的人相比,叫人放心的是一定是后者,维护广大客户的基本尊严就是,认真选择经营者,在国家控股所有权的商业银行霸王条款日益减少的今天,同样希望,商业银行经营权上民营化的步子更加扎实,不要成为"洋越进"的草台班子
第三 卖给谁?
现在,我们几大国有银行在出售股权中,无论是进行时。还是完成时,基本上都瞄准着单一国家的不同银行,倘若是为了学习,选择最有实力的银行,这样的出招肯定是对的。可这就要讲究个度,不要图省事,只选择英文环境的国度的金融机构,道理很简单,如果在多个地区的不同银行,选择经营水平和投资能力符合要求的目标,就得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起草多家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选择的余地就更大,学习的内容会更丰富,可这样的工作量肯定很大,可为了安全,我们还是多选择,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四 怎么卖?
这个问题突出的涉及到出售比例的关系,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在置换股权的交换中,都是接近中央银行要求的最高限度,,如果要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比例少点,也能够达到目的,而这样大比例的出售,看起来相对一家银行的比例较小,可如果加起来,其绝对比例就有可能大过一家国有银行,金融理论告诉我们,大的商业银行经营是会影响中央银行的政策的,如果这是归属于一个外国国家的几家银行,我们的金融政策就有被控制的危险,所以控制出售比例是金融安全的保证。至少可以在学习对方的同时,减少对方控制的企图。。
第五 卖后那?
设计者和被设计者总是相伴而行的,设计者需要的是厚道,而被设计者需要的是认真游戏。设计者看重的是对自己的合适,而被设计者看重的,则是自己如何重要。设计者应该注意的是,自己也在被设计中。而被设计的人要明白,隐蔽地、在被设计中,主动的设计自己,这才是最正常的选择。然而,相反的运作,都是双方出问题的关键。所以,在股权出售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取得最好的业绩,不要在金融实践中,重复青蛙效应。中国金融业走出准财政的运作体系,今天的起步,只能说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