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价货币是指在民间交易中用以表示国际间商品与劳务的买卖价格,以及表示国际投资时债权债务金额的货币。当贸易跨越国界,并且使用货币作为交易中介时,就需要某种货币充当计价货币角色。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存在混淆问题,造成了计价货币理论与实证的差距很大。
计价货币理论的开拓者Grassman将贸易货币的计价原则归结为“初级产品用美元、工业制成品用出口国货币”,即不同类的产品有不同的计价规律。所以应该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品特征、市场特征、生产周期等角度出发,完整地推导这一原则,并由此进入到对贸易结构的研究。一国的贸易结构是指该国进出口商品分种类所占的比例,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Grassman原则,当贸易结构确定之后,一国货币在其本国对外贸易中的计价比例大小理论上可以初步确定。 如果将一国货币与其对外贸易情况相联系,可以自然地推出,对外贸易的影响范围也相应地决定了该国货币可能的影响面,而贸易的影响范围实际上指的就是贸易流向,国际分工和地理位置是确定一国贸易流向的两个关键的因素。另一方面,计价货币从根源上看属于出口商的定价决策,因此,影响出口商决策的因素最终也会反映到宏观层面上。根据Grassman原则,出口商能够有主动权地做计价决策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生产期较长,因此,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价值是出口商最需要考虑的因素。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国货币的计价比例大小,实际上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流向以及该国货币在国际上被接受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指标。 实证研究部份,可运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美元、日元、人民币作分析。从美国的进口贸易看,商品以美元的计价可以根据出口国的类型特征总结出相当清晰的规律。而尽管同样是发达国家,日本政府所发行的日元由于汇率波动较大,却无法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
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结合中国贸易的实际,可深入探讨人民币成为对外计价货币的可能性,并可据此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