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基础 企业资产及其微观基础



摘要

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对资源、资产及企业资源、企业资产均有所论述但三者之间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当贯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分析方法时,经济理论中的资产和资源、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管理理论中的企业资源将取得逻辑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企业资源与企业资产在理论上是同义反复;但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的外延和内涵将不同于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本文结尾还提出了加进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文有待发展的地方。

关键词

个人资产禀赋;企业资产;微观基础

1.引言

    在会计理论中,我们看到大量的资产尤其是企业资产概念;在经济理论尤其是现代经济理论中,我们也看到无数的资源、资产乃至资产市场概念;但在管理理论中,我们发现大量的企业资源概念而不是资产和企业资产概念。直觉地,我们可以立刻感到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中对资源和资产概念的论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存在着某种差异。那么这种必然的联系以及这种差异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方法直接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对一切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最终都将归结为对个人的心理、信念、态度和选择等等微观分析,并且我们的分析还直接建立在现代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尤其是契约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我们的结论是,会计理论、管理理论对资产及企业资产的解释之所以与经济理论对资产及企业资产的解释出现不相容的地方即差异性,恰恰在于会计理论、管理理论忽视了经济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所十分强调的微观基础或个人主义方法论,但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却没有贯彻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便是三者出现分歧的根本原因。要消除这种分歧并重新将三者相统一,我们需要重新在企业资产分析中加进微观基础或个人主义方法论。

    通过加进微观基础,我们得出企业资源与企业资产在理论上是统一的,是同义反复。然而这时的企业资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同于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所涉及的内容将包括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非人力资产又包括实物资产和契约资产,其中契约资产又包括金融资产、企业文化、企业商誉等。为了论述这一观点,我们将从企业资产的微观基础即个人资产禀赋出发,结合有关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主要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对企业资产进行逻辑论述。显然,本文的论述将直接将会计理论、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相关知识相融合,这种融合将使得我们对企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2.资源、资产与资产的本质

    在经济理论中,资源总是被假设为稀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如何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然而对于什么是资源,经济学似乎并不太关注。但我们可以这么说:所有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要素均可以称为经济资源。在人的理性假设和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相对稀缺的假设条件下,根据产权理论的观点,任何经济资源都应该为经济行为者所有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或者说,经济行为者最终都应该对所有相应的经济资源拥有财产权利即产权。按照阿尔钦(Armen A.Alchian)的观点,这些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企业或公司产权、政府产权、非存在产权、共有产权。 当任何资源都对应一定的产权形式的时候,资源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理论中的概念,更是一种经济行为者的资产。在这个时候,经济行为者的资源实际上与其资产是同义反复,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也便成为企业资产。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会计》对企业资产的表述如下: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具有如下特点:1.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3.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这种观点实际上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而这实际上是对我们上述观点的某种支持。

    如果我们将上述资产定义中的企业主体抽象掉,我们将得到资产的本质性的东西:经济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给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就是资产的本质!从这一本质性规定出发,显然地,除了传统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当人力资本、社会契约能够为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并带来经济利益的时候,我们同样在理论上应该将其视为一种资产。

    下面我们首先阐述个人的资产禀赋,然后阐述企业的契约性质,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将推出企业资产构成。

3.个人资产禀赋

    新古典经济理论假设理性的经济行为者追求财富最大化,而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行为者的财富则通过资产来表现。经济行为者追求财富最大化等价于追求资产或资产增值最大化。然而,经济行为者参与经济活动总是基于一定的资产禀赋,任何一项经济契约的签订也以一定的资产禀赋为前提和基础(但传统的资产概念仅仅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我们要问的是:经济行为者的资产禀赋到底包括哪一些?

    新古典经济理论虽然注重微观基础,但同时却又作出经济行为者同质性假设:所有的经济行为者都具有相同结构的效用函数等。这种同质性假设遭到阿罗(Arrow)的质疑和批判:自斯密(Adam Smith)开始,经济学分析的真正基础就是经济行为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而关于非同质性,我们可以追溯到卢梭(J. J.Rousseau)的思想,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论述道:“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我把它叫做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契约),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至少是它的的存在是大家所认可的。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他人尔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贵、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 即便是马克思,还要“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我们想强调的是,会计理论和管理理论之所以没有注重企业资产的微观基础,不仅源于没有贯彻新古典经济个人方法论,还源于沿袭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经济行为者同质性假设。当我们将非同质性假设加入微观资产分析时,我们将得到与传统理论很不相同的资产禀赋结构。而由个人及个人资产的非同质性,我们在逻辑上可以推论企业及企业资产的非同质性,这正是现代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所强调的。

    我们将个人资产禀赋首先划分为人力资产与非人力资产, 而非人力资产又划分为实物资产与契约资产,如此层级递分,得出如下表所示的个人资产禀赋结构。

    关于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现有文献已经多有论述,本文不再论述。但契约资产尤其是非金融契约资产则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下文将对资产禀赋进行解释。

表-1:个人资产禀赋的构成

个人资产禀赋 人力资产 人力资本资产 脑力劳动力:技能、知识、信息、阅历

体力劳动力:强壮、健康

个人的道德、信誉、品质、性格

非人力资产 实物资产

契约资产 金融资产 货币金融资产

非货币金融资产 股票

债券

衍生金融工具

非金融契约资产 社会地位、关系网、权力、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1人力资产

    显然地,按照本文对资产的本质性规定,人力是一种资产并且成为首要资产。现代会计理论首先提出“人力资产”、“人力成本”、“人力资产摊销”等概念,但由于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撑,会计理论并没有比其他理论走得更远。个人人力资产包括哪些?事实上该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我们暂时采用现有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人人力资产的一个主要构成是人力资本,包括脑力劳动力(如技能、知识、信息、阅历、能动性等)和体力劳动力(如健康、强壮等)。 不同的是,本文将道德、品质、性格等因素也视为一种不同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产:显然,良好的道德、信誉、优秀的品质、宽厚的性格等也应该属于一个人获得经济利益的资源,而鉴于我们采用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我们也将不可能不涉及个人的品质、信念、目标等。而正是道德、信誉、品质、性格等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自然人。当我们将个人放进企业框架中论述企业的人力资产时,我们将在人力资产中加进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企业家才能。

    新古典经济学中之所以没有人力资产,而简单地将资产划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一方面与新古典试图将经济学精确科学化的追求有关,因为加入难以定量化的人力资产,将使得经济学理论的精确表达遇到困难甚至遭受破坏,有如加入企业家因素一样。另一方面则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行为者的同质性假设。将非同质性假设加进企业理论分析的一个例子是张维迎在其博士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所进行的假设:在只有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经济中,个人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差异1.经营能力(企业家能力);2.个人财富;3.风险态度。附加的假设是:对所有个人来说,每人的资产财富是共同知识,而经营能力则是私人信息。 但按照本文的逻辑,张维迎进行假设所依据的标准不过是个人资产的不同:经营能力、风险态度属于人力资产;而财富则属于实物资产或契约资产中的金融资产。

3.2契约资产

    我们首先解释契约概念及社会的契约本性,然后回答为什么契约为什么成为个人的一项资产。

基于博弈概念, 我们将契约概念定义如下:契约是人们基于满足和维护某种需要,在连续的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其三个要素为:需要、博弈、约定。显然,这里的契约概念是广义的,我们可以将契约简明的定义为博弈规则,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社会期望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契约定义为对社会关系的界定,而社会关系包括血缘亲族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尤其是在马克思哲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生产力一起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契约作为一种约定,其内容则是社会关系,或说契约是社会关系的载体。

    在我们看来,整个社会的背后无非是无穷无尽交错相连的契约,而作为主体的人、组织、集体、民族乃至国家则是契约的节点。这就是社会的契约本性。

    契约资产的提出乃在于人的社会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按照我们的经济哲学,人总是生活在契约之中,人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契约框架中进行,而马克思的社会关系事实上成为我们的契约概念的内涵。人们一方面总是受一定的契约所约束,但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加上我们的理性假设,不难得出:理性的经济行为者将会利用这种遍布极其广泛的契约(社会关系)来谋取自己的财富或效用最大化。马克思指出:“······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 当这种契约被当作经济行为者牟取自身财富最大化的资源时,我们说,这种契约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行为者的一种资源或资产,我们称之为契约资产。这是与我们的经验相符合的:关系网络(契约网络)同样可以为经济行为者带来经济利益。然而一般的经济文献却似乎忽视了这一点,但是正如下文我们在企业资产中所看到的一样,正是个人的这种非金融契约资产,在组织或企业中演变成了极其复杂而重要的企业的另一种资产或资源: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

 宏微观经济学基础 企业资产及其微观基础
    显然,正如金融理论所阐述的,金融资产是一种契约结构尤其是法律结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金融资产也归入契约资产的原因,这是一般的文献所没有注意到的。 我们可以断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产可以归入契约资产的范畴。将个人契约资产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契约资产,一方面在于任何金融工具不过是一种契约结构尤其是法律结构,另一方面则在于诸如社会地位、权力、关系网等固然来源于社会契约,还在于我们无法将这些契约结构以一个类似于金融资产的合适的概念来表达,只好将它们全部归入非金融契约资产中。

4.企业的契约性质

    按照我们的定义,企业资源与企业资产是同义反复,然而目前管理理论中用得较多的概念则是企业资源。但出于概念上的统一,我们采用企业资产概念。并且基于我们采用的新古典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我们试图由个人资产禀赋的构成以及企业的契约性质引伸出企业资产的构成。但在此之前,我们得首先论述企业的契约性质。

    科斯(Coase,1937)将市场和企业看作配置资源的两种相互替代的手段,二者的转换取决于交易成本; 张五常(Steven N. S. Cheung)明确指出,科斯关于“‘企业替代市场’的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不如说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正确的观点是一种契约代替另一种契约”;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提出企业的“团队生产”观点;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ing,1976)在论述代理成本时同时提出“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不仅对雇员来说是如此,而且对供应商、顾客和信贷者等来说也是如此。” 明确将企业定义为不完全契约的是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在他们之前,经济学家们强调的是企业作为一种契约的长期性(Long-run Contracts),相对而言,市场被理解为一种短期契约(Spot Contracts)。杨小凯和黄有光(Yang ,Ng,1994)发展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型。事实上,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之所以被归入契约理论中,在于这些理论均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的契约性成为契约理论的中心和发展的假设前提。作为对企业契约性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必要再次引用前文张维迎的个人非同质性假设,见前文。由于作此非同质性假设,作为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通过契约建立一个企业而相互合作对经济行为者而言是有利可图的。

    然而建立契约的前提是经济行为者拥有个人资产。周其仁进一步将企业的契约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一种特别契约。 尽管周其仁使用的是人力资本概念,但按照本文的逻辑,我们可以提出相似的命题:企业是经济行为者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之间的特别契约。这样,个人为建立企业契约而按照契约规定投入的个人资产的组合便构成了企业资产,而企业资产也便相应地逻辑地以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形式存在,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在逻辑上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5.企业资产构成

    如上文分析,由于企业的契约性质,与个人资产禀赋的构成相对应,我们认为企业资产也具有同样的资产结构: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非人力资产又划分为实物资产和契约资产,契约资产再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契约资产。我们首先给出企业资产的构成,然后再进行解释。

表-2:企业资产构成

企业资产 人力资产 人力资本资产 脑力劳动力:企业家才能、技能、知识、信息、阅历

体力劳动力:强壮、健康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道德、信誉、品质、性格

非人力资产 实物资产 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矿山

契约资产 金融资产 货币金融资产:现金、银行存款、资本金

非货币金融资产 股票

债券

衍生金融工具

非金融契约资产 基础结构资产:内部契约安排、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

组织经验

组织资本

品牌资产:商誉、企业形象

知识产权资产:企业专利、版权、商标、商业机密

外部关系网络资产:供应渠道、营销网络、行业关系、企业同外界力量所形成的各种协议安排和制度安排等

资料来源:自己整理

    前文曾谈到会计理论对企业资产的定义。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按照资产流动性而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或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等;长期资产又分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可以看出,除了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的其他资产均可归入我们前文所提出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即便能够将无形资产归入我们的非金融契约资产,但人力资产(尽管现代会计理论首先提出“人力资产”、“人力成本”、“人力资产摊销”等概念,但这种努力仍在探索之中)和其他更为重要的非金融契约资产如何表现呢?我们的结论是,财政部工业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内容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定义,以致人们一直以为资产仅仅指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等可以计量的资源,但这并不符合资产的本质规定,资产概念的外延决不应该仅仅指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尤其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忽视了作为企业的根本的、对企业其他资产起着整合作用的、至关重要的企业人力资产和非金融契约资产,其中人力资产是人力资产管理理论所强调的,而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则是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重点研究的。但要将非金融契约资产定量化,将遇到一定的难度或尚需一个统一的标准。

    管理理论中的企业资源概念似乎更接近于本文提出的企业资产概念。芮明杰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中将企业资源归纳为:1.人力资源;2.金融资源;3.物质资源;4.信息资源;5.关系资源。 杨瑞龙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的性质、信息、知识等”。 然而与会计理论一样,管理理论由于忽视了经济理论所强调的微观基础,因此也和会计理论一样不能基于微观基础对企业资源(资产)进行全面的阐述。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作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之间的一种特别契约,其对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组合或整合并不是线性的或机械的,正是这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导致企业资产虽然基于个人资产却比个人资产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我们的问题是: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在形式上相同,那么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呢?我们的回答是,关于人力资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二者的形式和内容并无多大差异;关键的是非金融契约资产在个人与企业之间的重大差异。在前文我们曾有所提示:由于企业契约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个人资产按照企业契约组合之后将导致非常不同的非金融契约资产。

    下面我们对上表所阐述的企业资产进行解释。我们将首先并且将重点对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进行解释,然后再对企业人力资产进行一下解释。同样,我们略去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解释。

5.1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

    我们将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分为基础结构资产、组织经验、组织资本、品牌资本、知识产权资产、外部关系网络资产。其中组织经验、组织资本的思想直接来自J·弗雷德·威斯通(J.Fred Weston)等的思想。 基础结构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则直接来自安妮·布鲁金的思想。 不同的是,威斯通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是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的产物, 但我们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参见下文对企业人力资产的解释);布鲁金将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但我们认为将企业资产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则是笼统的,并且布鲁金的划分将产生逻辑悖论。 

    (1)基础结构资产

    企业本身是人力资产与非人力资产的特定契约,事实上企业设立过程中的设立契约(单人业主制企业无所谓设立契约,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设立契约则首先表现为发起人契约再表现为企业章程或公司章程)首先初步奠定了企业的权力安排或组织结构。企业所有的行为都将被限制在设立契约的范围之内。这是在这个意义上,芮明杰认为企业管理活动总是在限于一定的组织框架之内,从而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然而,本文的企业资产在内涵和外延上应该说大于芮明杰意义上的组织资源(见上文)。

    企业的基础结构主要指企业的内部契约安排(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战略、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之所以把企业的基础结构当成企业的一种资产,是因为它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一个框架,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资产的创新(如制度创新)、积累和升级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源泉。企业基础结构资产对于企业其他非金融契约资产如下文的组织经验、组织资本、品牌资产、外部关系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度安排、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2)组织经验

    我们将组织经验(Organization experience)定义为雇员由于参与企业契约,而在企业内部通过对经验的学习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等。应该说,这是与自然人的经验相对而言的。罗森(1972)在解释由什么构成了“生产知识”时指出,一种情况的经验存在于经济地组织和维持复杂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领域之中即管理经验。我们将组织经验划分为一般管理经验和行业专属经验。前一种形式的组织经验可以称为原始管理经验,指的是在策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般管理职能中以及财务策划和控制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如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流程、企业内部有机的信息交流机制、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管理流程、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等。后一种形式包括行业专属管理经验,指的是与某特定行业的生产、营销特点相关的特殊管理职能能力。第三种形式的组织经验则属于非管理领域:如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通过对经验的学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

    这三种领域中的组织经验存量——一般管理经验、行业管理经验和非管理性质经验——本身(指单纯的管理经验)在企业理论种并不重要,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的离开企业,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中。然而当组织经验与企业专属信息或组织资本结合起来时,从而无法通过劳动力市场自由地转移到其他企业中时,组织经验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经济行为者参与某个企业可能仅仅是获得或锻炼组织经验而不是为了物质报酬。

(3)组织资本

    罗森(1972)、普雷斯科特和菲瑟尔(1980)对组织资本(Organization capital)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一种类型的组织资本是雇员(有别于代理人) 拥有的关于所属特定企业的私人信息,是体现在个别雇员中的企业专属信息。当雇员逐渐熟悉企业所特有的生产安排、管理和控制机制,熟悉企业内部其他雇员的技能、知识程度和工作责任时,就会获得这种信息。第二种类型的组织资本可以称为雇员最优职位安排的信息,包括关于雇员特点的信息,它使得企业可以在工人和工作间进行有效的组合,由具有特殊天赋和技巧的人来更好的完成一些工作。第三种类型的组织资本则是关于工人之间的组合信息:最优工作团队安排信息。

    第二种和第三种组织资本被称为协作效应资本。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可能比工人更能了解产生协作效应的有关工人的信息,而这种信息转移到另一个企业时,可能只是一个错误的信息,并且这种转移过程会产生交易成本。

(4)品牌资产

    在博弈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威胁或承诺的可信性。经济行为者可以发送或传递某种信号以表明自己的行动的可信性。但是,这种信号必须承担足够大的成本,否则其他的经济行为者也将可以轻易的选择同样的信号发送,所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混合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而非分离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企业为增强自己行动的可信性而付出的成本将成为一种“沉没成本”,构成企业的品牌资产,如企业的良好声誉。

    前文所阐述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商誉无形资产实质是一种品牌资产。

(5)知识产权资产

    从法律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资产。具体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专利(专利技术和专利技能)、版权、商标、商业机密以及各种设计专有权。前文阐述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等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知识产权资产。

    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资产的一种有效的法律机制。企业的各种技术可以受到一项或者多项专利的保护。由于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企业的专利、商标等)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受到保护的法律对象拥有垄断权;企业凭借这种垄断权可以转化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已拥有的所有知识产权资源都转化成了现实的竞争优势源泉,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企业并不具有相关的一些技能,从而使得相应的知识资源不能商品化。

(6)外部关系网络资产

    这是与企业的契约性质直接相关的,我们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政府等市场经济主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视为一种契约,显然,这种契约关系也应该属于企业的一种资产,并且是典型的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

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关系营销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起企业的最好资产,即营销网络。营销网络由公司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大学科学家和其他人,建立互利的业务关系。这样,竞争不是在公司之间进行,而是在整个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的关系网络的公司将获胜。

5.2企业人力资产

    前文曾指出,人力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人力资本。马歇尔(A. Marshall)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在马歇尔那里,企业家才能似乎是独立于资本的。然而马歇尔的资本概念属于古典的物质资本概念,从而企业家才能独立于物质资本是成立的。但在上表中,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本中加进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才能并不独立于人力资本,而是属于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李忠民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四类: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企业家型,并将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定义为“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市场具有决策、配置资源能力的人力资本,即在不确定性市场中,构建新生产函数的人力资本。” 然而这里的企业家的内涵事实上是颇为奈特(Knight)主义的。 而我们所采用的也正是这种观点。芮明杰将企业家才能与企业的管理资源相提并论, 应该说是一种不同于本文的观点。

    舒瓦茨(Theodore Schultz)将人力资本划入生产函数的资本要素中,使新古典主义的资本概念既包含物质资本又包括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用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等来衡量。在贝克尔(Gary S. Becker)看来,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如李忠民所指出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物资本分析范式。

    按照本文的逻辑,我们将人力资产分为:1.签约前人力资产:微观主体即个人在加入企业契约前便已经具有的人力资本;2.签约后人力资产:个人在参与企业契约后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显然,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并受到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的影响,并且有可能来源于企业的投资。前文提到威斯通将企业人力资本视为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相结合的产物,但这显然和经验相违背: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不完全由企业所决定。

    会计理论已经试图将人力资本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并努力建立起人力资本会计核算体系,但会计理论的这种努力仍在探索之中并且尚未得到企业界的普遍承认和实行。而我们的分析应该支持并更加坚定了这种努力。

6.区分企业资产的意义

    上文对企业资产的构成及其微观基础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所缺乏的是我们尚未对现实中的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际资产进行实证研究。我们的理论分析使得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在资源、资产和企业资产概念上取得了逻辑上和形式上的统一,尽管这种分析较具争议性。下面我们补充解释区分企业资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借助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企业行为的背后将是理性微观主体的理性行动。而理性主体追求的则是财富的最大化或资产增值的最大化,这将直接导致一个传统的问题:企业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性质是各个资产所有者所投入的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特定契约,那么企业的契约安排也必须符合“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或个人理性(追求自产增值最大化)约束(Inp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与“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或自选择(Self-selection))”, 那么企业首要的目标也应该是追求资产增值最大化, 用传统经济理论的话说就是利润最大化,这是我们从企业资产及其微观基础分析所得出的逻辑命题。认为企业应该首先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我们认为是缺乏微观经济理论支撑从而也是行不通的,除非社会责任成为利润最大化行为的组成部分,如罗宾斯(Steven P.Robbins)所探讨的一样。

    2.既然企业行为都围绕着企业资产增值最大化原则进行,那么有关企业的理论(无论是经济学的、管理学的乃至会计学的)都应该建立在企业资产的基础之上。人力资本会计、组织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应该说均基于企业资产。事实上,组织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与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主要建立在企业非金融契约资产的基础之上。

    3.企业行为如企业兼并、企业资产重组、企业股份制改造、股权控制等的背后,其实是企业资产增值最大化这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而一旦政府超经济力量对企业行为的介入导致企业行为原则的破坏,均衡结果将不再是满足契约约束的纳什均衡,而按照博弈论,这必将导致效率的损失。

    4.有待发展的问题:(1)企业哪些资产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将涉及现代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企业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相对重要性如何演变?这将涉及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古老命题;(3)企业资产理论如何与会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理论进一步相结合?(4)中国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其竞争力如何?这将涉及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威胁问题;等等。

注释

  A·A· 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

  张维迎著:《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阿罗:“经济理论与理性假说(Economic Theory and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ily)”,载载约翰·伊特韦尔等编,陈岱孙主持翻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法)卢梭的《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2年,第70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杨瑞龙、胡琴:“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资产”概念并将资产分为人力资本资产和非人力资本资产的学者是李忠民,参见李忠民著:《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7、58页。现代会计理论明确提出“企业资产”概念,而管理理论则仍然限于人力资源概念。

  在贝克尔(Gary S. Becker)看来,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如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等,这些支出形成人力资本。另参见李建民著:《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事实上,宏观经济学中的资产概念也偏重于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多恩布什论述到:“资产可以归属于两大类别,即金融资产和有形资产。”参见多恩布什等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我们将博弈定义为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互动,类似于康芒斯(John R.Commons)制度经济学对分析单位即交易的定义: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有的文章将金融资产视为一种有形资产,这显然是对金融资产的误解。金融资产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虚拟资产,这种虚拟,在我们看来,正是来源于其契约性质。

  Coase,R.H.1937.The Nature of Firm.Economica,New Series.Vol 4,Issue 16.386-405.

  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载李风圣等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Jensen , Michael and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 305-360.

  周其仁:“市场中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22页。

  杨瑞龙、胡琴:“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J·弗雷德·威斯通等著,唐旭等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0~83页。

  安妮·布鲁金著:《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同上,第82页。原文如下:“企业可以获得的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最后一项的人力资本资源是由组织检验和组织资本的结合所带来的产物。”

  按照布鲁金的划分,金融资产应该属于有形资产,但金融资产显然是一种虚拟资产,这是一种逻辑悖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献同样将金融资产视为无形资产。这就是我们对布鲁金的划分进行修正的原因。

  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雇员概念有别于代理人概念,雇员与雇主(所有者)相对,而代理人则与委托人相对。委托代理关系未必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这里不采用代理人概念。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何等译:《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李忠民著:《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5~36页。

  马克·卡森(Mark Casson):“企业家(Entrepreneur)”,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另参见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35页。

  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3~408页。

  马迎贤:“资源优势理论与完全竞争理论的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10期。原文写道:“资源优势理论提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优异的财务绩效”,“财务绩效用利润、每股收益、投资报酬和资本增值等指标来表示。”

  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0~101页。

  方统法:“论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7月第23卷第7期;另参考杨瑞龙、胡琴:“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5384.html

更多阅读

施工企业资产负债表 承建企业的账务处理

?年年?月月?日日编制单位:?企业名称 单位:元资产 行次 年初数 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 年初数 期末数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货币资金 1 ?年初(1001+1002+1009) ?期末(1001+1002+1009) 短期借款 32 ?年初(2101) ?期末(2101)

2015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指引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说明

【编者按】资产损失扣除是企业所得税汇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合理资产损失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与会计准则相比,税法对资产损失的界定更为复杂,税法对存货损失的规定范围也比会计准则更广泛。为进一步加强财产

企业诚信及其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

1.企业诚信的定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企业诚信蕴藏着多元化的内涵。诚信是一

小企业资产负债表下载 新常态下,“小企业”会有“大作为”

小而精、小而强,就会开拓出市场。对于小企业而言,有了信心,以诚信为本逐步积累“社会资本”,再加上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专业化道路,就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一定会有“大作为”。   从2013年和2014年的情况看,由于经济增长出现下行趋势,民

声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 企业资产及其微观基础》为网友从此不再等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