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美雅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创建文明村活动在新形势下的深入和发展,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在农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       文明生态村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一)文明生态村的特征

 

文明生态村作为我们现代化生活的产物,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也有其自己的特征:第一,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连接公路主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化、村内主要街道架设有路灯;推广使用沼气、垃圾定点存放、改水改厕、禽畜圈养,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村庄周围有绿化林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第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制定有村民民主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三项机制落实;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健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迷信活动;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场所,形势政策教育、科学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经常;村办学校符合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设有卫生室,群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常见病治疗有保障;无计划外生育。第三,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村干部依法行政,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第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合理,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第五,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委员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大意义

 

1.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在广大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但对物质文明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广大农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使农民群众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项事业;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本领,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创建文明生态村能极大的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情,使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其中,使这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深入推进。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等主要环节有效的统筹起来,受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效应。从而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使提升农村经济文明质量的加速器。同时,生态产业的兴起开辟了退耕还林后农民致富的新门路,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毛肚打下了基础,拉动了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创造了条件。

 

2.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在广大农村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举措。  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农村,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在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就是要在主要依靠广大农民艰苦奋斗的同时,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精神更加充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中共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路径之一。在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切实利益和农村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下,也是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缓解党群关系中的特殊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伟大革命。  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广大农民对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就是要顺应农民群众的需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把社会力量动员起来,在农村深入开展改变落后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破除各种陋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广泛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农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出文明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程度,出现了重科技,重教育,社会安定,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的喜人景象。同时,文明生态村建设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能够使人们同时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干部深受教育,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并使民主观念和各种民主方式在农村得到具体体现。

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目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活动已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各省市分别建立生态村试点。在这些试点村中,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农村“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和村庄绿化”。据了解,河北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一年多以来,已有近3000个村初步达到了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一年多以来,全省试点村新建水泥、沥青以及石渣路近6000公里,村连接公路的主村道和主要街道基本硬化,全省有4700多个村共植树1500多万株,初步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①试点村柴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土乱堆、禽畜乱跑等现象有了很大改观。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建起了4800多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20.6%,还有600多个正在创建之中。按照自现有的创建规划和创建速度,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有90%以上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②

    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改造了人。广大农民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许多农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唐山市610个试点村都建起了两室三栏(综合活动室、卫生室、科普栏、公开栏、宣传栏)大多数村还建立了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场所。③依托这些阵地,秧歌队、演出队等群众文化团体雨后春笋办发展起来,同时,大部分试点村完善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自治组织。通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荣辱,调动了广大群众弘扬正气、遏制歪风的积极性。

 

(二) 问题

    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开展近两年来,取得的可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农村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要将文明生态村在全国普及开来,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1.与城市相比,与现代化生态县建设的目标相比,广大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质量不高。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污染、垃圾污染尤其是白色污染、农药污染,以及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废水废气污染仍然严重,局部地区已大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部分群众为眼前利益毁林开发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生活质量不高。 村庄环境整治受益面不够高,许多自然村配套设施不足,出路难、饮水质量差、通讯不便。部分群众缺乏创业精神,过分依赖自然资源,满足于“过日子”,不愿下山脱贫、异地致富、易业发展。三是建设品位不高。 由于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建设与环境不和谐。最突出的是农村住宅单体与整体不协调,村庄与自然环境不协调,有色调搭配上的、有设计风格上的、还有整体布局上的问题。四是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农民思想、文化、技能素质低,对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缓慢,跟不上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

    2.目前生态村建设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建设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观念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这一想法却是需要更大的努力。首先,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环境,在一些地区土地沙化现象相当严重,也有更多的地方水土流失,水污染现象让人担忧。其次,改善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不健全,目前的生态村建设还处于最初阶段,无论在建设结构,还是在建设工具、设备,层次都较低,在短期内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使生态村得到质的飞跃,而充其量只能是在表面上不得不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与城市相适应的调整,仍处于被动地位。

    3.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种国家行为,涉及到国家财政的支出和农民的收入。  不能否认,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大势所趋,但在创建之初,资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国家财政预算每年都有其一定的投资规划,生态村的创建虽然在原则上坚持“财政拨一点,动员社会筹一点,群众出劳出资拿一点”的三点原则,但其中大部分资金还是要由国家财政支出,这就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农民出资创建文明生态村也会在当时减少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三农问题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似乎要比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意义更大,农民的观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事实已经增加了试点工作的难度。此外,依靠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公益事业的发展也是以当地的经济背景为依托的。生态村建设的普及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所以前期的资金投入是重点也是难点。

    4.现代化的文明生态村需要以技术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而这正是我国目前生态村建设中的遗憾之处。  科技创新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求发展的一个弱点,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面,比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许多省市热衷于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为技术的引进消磨了人们自主创新的意志,一味的引进必然会造成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更需要有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除了建沼气池、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外,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真正达到让农民来创造自己的新农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博鳌美雅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5.创建文明生态村不仅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还要有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为保障。  人作为一种利己性动物,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很可能会使一些本性行为脱离理性而偏离正轨。这种情况在其他政治性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而任何一种建设如果在一开始就加入某种不正常因素,就必然会滋生腐败。一套健全的政策法规或规章制度尤其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行为标准,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才能保障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从目前普遍认同的文明生态村标准来看,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更加殷实;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要想得到真正的落实,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规定,来保障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循序渐进、稳步实现。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因此,合理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6.国民整体素质是具体落实国家政策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其中包括决策者和组织者素质,也包括执行、实施者及被领导者素质;包括行政人员的素质,也包括普通农民的素质。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宣传阶段,且久久不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人们的综合素质。上至政府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只是把这当作市政府宣传的一种资料,并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的现实意义。部分群众,甚至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工作任务理解不深,一些同志把此项工作与减轻农民负担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农村现代化试点是形式主义,有的认为农村现代化标准高不可攀,现在搞为时过早,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影响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面对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门更应该有一个详细、清楚的思路,坚持原则,抓住关键,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以促进文明生态村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 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健全机制,为文明生态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各省市应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规划和具体要求,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财政预算,并把这项工作的业绩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同时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创建活动。划分村庄类型: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所有行政村分为一、二、三种类型,各市、县(市)情况各异,各类型的比例应有所不同。分批完成创建任务:对不同类型的行政村在工作重点、达标时限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推动活动的全面展开:各种类型行政村的现有基础不同,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的时间应有所不同,但活动必须同时开展起来,防止出现一批干、一批看、一批等的问题,使全省广大农村普遍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2. 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使文明生态村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在创建活动中要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反对盲目攀比,杜绝形象工程,真正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不搞绝对统一、绝对量化的标准;坚持求真务实,在创新中突破,求发展。各地要坚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创建规划,合理确定具体创建目标,并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现役后难的原则,对所有下辖行政村提出创建目标,是创建活动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搞“一刀切”保证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按客观规律办事,还要根据平原,山区,沿海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制定不同的创建规划,突出特色,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人文历史背景,构筑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地,城镇与农村特色独具的文明生态建设格局。

    3.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夯实基础。  “群众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 再大的坎也能闯过去”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力量之大。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使每个文明生态村年舍得毕经之路。在创建过程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创建工作典型,介绍创建经验。

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的理论,正确的决策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在创建活动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宣传、动员、引导、组织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文明生态村建设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具有旺盛生命力。

    4. 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警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大对创建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来源上,继续完善政府支持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方式,保证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各级领导班子要自明确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定位和目标后,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多种媒体作用,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扶持政策讲清楚,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方法对策

    生态村建设以经济社会与生态同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策略与措施。

    1.创新观念。  实践的飞跃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生态村建设,是农村传统发展观念的转变。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的观念。良好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与环境优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长久的环境优化比暂时的经济繁荣更重要,因为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现实生产力,建设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力的观念,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纯粹保护而放弃发展。其次要牢固树立依托城市化和招商引资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观念。 建设生态村有两大目标,一个是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是优化农村环境。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城镇是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平台;招商引资是培育和壮大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生态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化,大力招商引资,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托城市化和招商引资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观念,从人口集聚入手,同步推进农民下山脱贫和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内聚力”;从产业发展入手,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张和提升产业发展的总量和水平,从而为生态村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牢固树立从我做起、人人参与、长期创业的观念。 生态村建设是一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好事,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村民都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共建优美环境,使所有的单位、家庭和个人都行动起来,人人参与生态建设。同时,生态村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必须一年接一年干、一任接一任干,必须有十年见功、年年见效的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2.健全机制。  机制是动力,机制是保障。要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生态村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法制保障、市场推进的建设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的机制。生态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挥和协调。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要将生态村建设工作列入政府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和考核;要制订并严格执行生态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出台鼓励生态村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增强行政推动的力度。二是建设群众自愿的机制。 要向群众讲道理,把生态村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目的意义说清楚,把生态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描绘清楚;要对群众摆事实,树立生态村建设的典型,用事实教育和引导群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三是法制保障的机制。 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生态村建设的有关决议,把党委决策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自觉行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乡村发展工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严禁发展不符合生态村建设的产业。四是市场推进的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要尽可能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解决生态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土地流转、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各种问题;要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的市场化运作;要积极探索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等办法。

    3.规划领先、强化保护。  规划领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关生态村建设的规划本身要高标准,保持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二是指规划要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不能没有规划搞建设,更不能有了规划搞“变通”。要按照规划领先的要求,修编生态县建设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 ( 建制镇、集镇 ) 、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以及其它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以此为指导,认真制定生态农产品的规划,农村人口向城镇或中心村集聚的规划与标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 包括偏远山区农民下山脱贫 ) 的规划,农村建设景观规划,为生态村建设指明目标、方向。强化保护是生态村建设的起码要求,也是生态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盲目毁林开发、破坏自然遗产、用农药和电枪捕鱼、违规开采矿山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必须加强保护工作,同时颁布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禁令。由政府宣传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抵御破坏环境的行为,自觉的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4.政策引导。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一般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是政府必须干预的领域之一。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要实行财政支持生态村建设的政策。 从 2004 年起,财政每年拨出专款投入生态村建设,头两年每年拿出 800 万元,以后每年拿出 2000 万元。要继续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有效最充分地调动乡镇、部门积极性,尤其是千家万户农村群众的劳动投入和积累,达到财政投入 1000 万,调动生态建设 1 个亿的效果。

    要出台自然村迁移的政策。 选择一些出门走路难、儿童上学难、用电用水难、通讯邮电难、青年娶妻难、发展经济难的自然村,作为整村迁移的对象,按照国家重点工程移民政策,通过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移民试点村,或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办法,实现整村迁移的目标。

    要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 根据农村购买力,建设面向进城农民的安居房,并实行拆旧换新或拆旧补助等形式,支持农民进城购房。要整合劳动保障部门与就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包括劳动力就业信息、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要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和其它经济实体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尤其是农村“ 4050 ”人员。条件成熟时,让农村“ 4050 ”人员享受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政策。

    要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太窄、补助标准太低,激励林农保护与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很小。要提高生态林的补助标准,制订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争取更多的上级补助资金,同时加大县乡两级财政的补助力度。

    5.强化信息管理。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都是以信息为纽带,为桥梁。没有信息,就没有交流,没有发展。生态村的建设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各个地区的生态村建设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可以吸取经验接受教训,以减少走弯路,办错事。同时文明生态村建设也与社会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加强信息化管理就是要有效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加强个地区、各行业的联系,把融入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体系中来。把科学技术带入农村,并建立电子档案,记录生态村建设情况。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从各地搜集有利信息,以加快生态村建设的步伐。

    6.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共同发展,增强生态建设可行性。  如果一个村经济很落后,文明建设没有依托,则这个村也很难说是个文明村。所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一定要将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在保护环境、提倡文明的同时,要把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要抓好农民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必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和信息服务体系。三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农村劳动力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

 

四、结论

 

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几乎包括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创建是一项提高农民文明富裕程度,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民心工程。他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破除各种陋习,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为神,文明为魂,发展为本,保持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文明生态村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要想将其逐步普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在建设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所以我们要在坚持科学规划,健全机制,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上创新观念,健全机制,规划领先,强化保护,加上适时的政策引导和信息管理,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共同发展,增强生态建设可行性。

 

 


① 《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河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纪实》,《河北日报》,  2005年1月19日。

② 《这里创造着绿色小康》,《海南日报》2005年1月2日。

③ 《唐山文明生态村创建诠释科学发展观》,《河北日报》,2005年1月19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5322.html

更多阅读

祖国风光341 博鳌玉带滩转自熊熊天天乐 海南玉带滩

博鳌玉带滩博鳌玉带滩位于博鳌镇万泉河的出海口,它像一条纵向的金色长堤,长达8.5公里,挡风阻浪,自北向南把浩瀚的大海拦截在河口之外。河水通过滩洲间两道出水口静静地贯入大海——祖国南疆的明

推荐电影 上帝也疯狂: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的冲突

电影讲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人们对道德的思考.《上帝也疯狂I》剧情介绍: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在离现代大都市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生活着仍未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布须曼人。他们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全文转到:徐江伟的博客[编辑]http://blog.sina.com.cn/u/1737221574目录第 一 章1蝴蝶效应2黄土·黄河3阿尔泰游牧民族4农耕民族5最佳森林草原6掠人为奴7文化交汇之地8战争优势9狩

声明:《博鳌美雅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为网友伴靦剌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