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上完经济学课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好几条定理及现象,其中有一条是“劣币逐良币”是我觉得最有趣的。
所谓“劣币逐良币”的通俗经济学解释是“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只有劣币。”工作也有半年多了,我发现“劣币逐良币”几乎普遍适用的定律,它不仅适用于经济学中,也适用于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例如,把一些人放在一个客运班组中,最终这个班组的卫生环境会取决于其中最差的那个人而非最好的那个人。做一个试验,把五个讲卫生的人和一个不讲卫生的人放一起, 80%的情况会是差的把好的给带差了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呢?我试着将这种情况纳入到那个著名的现象中去思考。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表现出好的卫生习惯看成是在支付“良币”,很显然,好习惯通常是要多付出劳动或者克制力的,例如勤打扫、不随地吐痰等,多付出了劳动嘛,自然价值(价格)要高。而一个人表现出坏习惯可以看成是在支付“劣币”,坏习惯通常是和懒散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吃完东西后懒得收拾,想吐痰却懒得走到洗手间,劣币意味着少付出劳动,自然是低价值(价格)的。这两种支付方式同时存在,根据“劣币逐良币”现象,结果自然是坏习惯占了上风。
再回到管理问题上,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应对的解决思路就是通过制度来给支付“良币”的人更高的回报,或者说增加支付“劣币”的成本。当然,对于支付“劣币”的成本增加,有些人总是表现地不在乎,那么我们应该逐渐加重他们支付“劣币”的成本,同时,给支付“良币”的人更高的回报。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不断支付“劣币”的人,那么最终我们自己也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