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增长率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

  当前我国的货币信贷增势迅猛,再现2003年上半年过快增长的相似情形,并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下新高。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会重现两三年前的过热压力?国内学界意见十分相左,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经济呈现全面过热趋势。理由是投资过猛、信贷过多、贸易顺差过大……这些信号似乎足以让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只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出现过热态势。理由有二:一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角度来看,东部投资基本合理,中部和西部投资过热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湖北、安徽、河南、内蒙古等地发展迅猛,东部山东、江苏等地发展较快。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反弹和扩张,成为投资增长过快的“中坚”。如有色金属、纺织、汽车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加快。第三种观点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加快”,并不是“过热”。理由有三::第一,经济效益在继续提高;第二,经济运行约束因素也得到了缓解;第三,市场物价保持了基本稳定。基于以上判断,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的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并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

 信贷增长率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
  一、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信贷快速增长问题的提出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信贷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就当前货币信贷的运行轨迹进行全面剖析。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自2004年宏观调控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放缓(见图1)。M2增速由2004年第一季度的19.1%下降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14%,并徘徊在14-16%之间,从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货币供应量又开始快速增长,再现2003年上半年情形。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投放过快导致了信贷增速过猛和投资反弹趋势,经济又开始高位运行。

  (二)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在逐步扩大,由2001年上半年的28636.1亿元扩大到2006年上半年的102697.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4812.3亿元。与之相对应的银行存贷比也在不断下降,由2001年上半年的78.8%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67.3,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

  (三)信贷投放增速过快。从图3和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

 

表1  2001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资金运用的比例情况

  信贷投放增速猛增,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出现过热迹象。2004年开始趋缓,自2006年又重现2003年信贷过快增长势头。与2003年不同的是,今年信贷总量虽然投放速度过快,但贷款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比例要远远低于2003年。从信贷投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在不断加大,而短期贷款投放比例在继续缩小(见表2)。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上半年的29%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45%,平均每年上升3.2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从2001年6月的61%,下降到2006年6月的44%,平均每年下降3.6个百分点。

  

表2  2001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占比情况

  二、科学发展观解读当前信贷的快速增长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我国经济的历次大起大落都与投资高增长密切相关,而投资高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信贷资金的强劲支撑。信贷资金投放过快,开始会推动经济加速增长,但接下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轮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了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对贷款需求始终旺盛。自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一直呈加速上升态势,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即使面临“非典”突发事件的冲击,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仍高达到9.2%。尽管受随后的宏观调控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了波动,但2004年和2005年的GDP季度增速始终维持在9.5%-10%的高增长区间。2006年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由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发的新一轮投资热潮使经济建设依然呈现出强劲势头,经济持续升温使得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始终趋于旺盛。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11.3%,比一季度高1个百分点。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今年以来持续回升,二季度达到66.7%,比去年四季度高2.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3.1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造成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自2000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致使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被动和经常性地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使得外汇储备从2001年初的1686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6年6月末的9411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央行大量购入外汇又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如外汇占款余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由2001年1月的47%上升到2006年6月后的119.5%以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使得货币供给过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最终会导致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这势必形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即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同时,加上自今年2月份以来,押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卷土重来,更加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危机,出现了重现2003年上半年的信贷过快增长情形。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2-5月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分别达到10.2亿美元、44.5亿美元、53.1亿美元和125亿美元。

  (三)商业银行改革利益驱动,增强了贷款的投放动机。于2002年初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和增加利润作为内部考核的主要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开始积极放贷。2003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1-6月份,国有银行同比多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多增额的62.8%。随后,受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风险约束,各商业银行在2005年普遍存在压信贷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资产与资本的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下降”。截至2005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5%左右。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98%、10.23%和13.6%;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位数,达8.6%。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明显突破,建行和中行陆续实现上市后资本金得到较大补充,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减轻,在经营理念上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利润考核压力明显增加,前期积蓄的放贷能量得到释放。此外,部分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些商业银行贷款发放追求"早投放,早收益",投放时间也明显提前。截止今年上半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9%。

  (四)低利率刺激投资快速增长,扩大了贷款的需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严格的政府管制下,其价格无法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这种低利率政策是目前国内各种经济行为扭曲的关键因素,由此所导致的经济风险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信贷的过快增长。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资金的价格过低会导致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而由于目前利率的严格管制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这样不仅会给金融体系制造出巨大的寻租空间,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会降低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过热。近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过热的状态,即使经过2004年全面宏观调控和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之后,仍处于高位运行。为什么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还不能得以控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银行利率过低、市场资金成本过低,刺激投资过快增长。

  三、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信贷的快速增长

  当前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控制,将会引发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首先,导致通膨压力加大。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货币信贷供应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又会使贷款投放过多,为投资过快增长提供了支撑,这样不仅削弱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反过来,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又将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这种增长模式的最终结果是通胀趋势逐步加剧。

  其次,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状况。一方面加剧投资结构的内部失衡。在高利润和需求的条件下,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必将刺激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生产能力的再度盲目扩张,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阻碍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高投资缺乏消费的有利支撑,当高投资无法持续并出现明显的向下调整时,消费增长不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最终将影响到宏观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再次,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风险管理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中,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将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最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金融风险。一方面由于当前相当大部分贷款是以土地和房地产担保的。而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大幅飚升,一旦土地价格出现回调,届时,很多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会严重缩水,贷款将面临损失风险明显加大。另一方面,目前许多旧的产能过剩尚未完全消化的同时,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这样不仅进一步加大出口和外贸平衡的压力,而且增加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难度,也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最后,由于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会流向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能源、原材料以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

  针对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

  (一)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后,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一、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内因,也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根源。

  二、从资金需求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不仅导致资金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时也为刺激投资快速增长创造了天然的土壤,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外因,也是维持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三、当前我国货币信贷过快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有可能导致通膨压力加大、经济结构的失衡和金融风险加剧的不良后果。因此,针对当前我国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以及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

  四、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中面临的信贷过快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5300.html

更多阅读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之二 科学发展观的名词解释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切实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通过实践来检验并不断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办人民满意的开放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新理念。它“与时俱进”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究竟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开放教育的电大应该怎样定位,路子应该怎么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分析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国情,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还具有其他一些目标约束,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

声明:《信贷增长率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为网友抹高傲旳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