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概论 面对经济裂变的反思——《〈逆变经济学〉概论》第01节(1)



第1节

面对经济裂变的反思

当笔者把“裂变经济理论”创立起来的时候,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坐立不安,几乎到了不能成眠的程度。使人不安的,不是创作带来的喜悦而是一种极度的担心与恐慌,那就是,怕“裂变经济理论”一旦被居心叵测和手里控制着巨额资本的人们所掌握,会演变成席卷某一国家、区域乃至世界的经济史上的大灾难。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像当年的哈恩,由于想到自己的发现将被用以制造“超级杀伤武器”一样苦不堪言。为此,笔者把它锁进了抽屉,开始研究起与经济裂变相反的逆变经济理论来。

一、经济裂变的发生给人类社会都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

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亏损和地方、国家、区域乃至一定范围内的世界经济的衰退。尽管在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爆发过程中也会有部分企业和部分人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但从整体上看,总收益与总损失相抵后的结果是入不敷出。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资本、利益会像能量物质一样丢失不成?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拿它并非没有办法,因为金融危机已经是经济危机的“最高阶段”。

(一)经济危机使资本物质重新回归自然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企业亏损产生和国家、区域经济的衰退了。试问,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为何会造成企业亏损和经济衰退呢?大家知道,不管是资本还是经济它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而从本质上说,没有剩余劳动成果的转化也就不会有资本,更不会有经济。

1、经济危机是经济物质的消失过程

大家知道,经济、资本这些东西是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大家知道,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由质量、能量这两种物质构成,或者说我们这个世界除了质量、能量物质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么,经济、资本又是什么呢?在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是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相互渗透在一起的一种物质形式,因为质量、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既然在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经济、资本而它们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结果,这也就说明经济、资本应该是自然界中的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物质都具有经济、资本意义,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才有可能成为。那么,什么东西能成为和不能成为?笔者以为,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利益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某些东西能给人带来利益时变成经济、资本。

这样,经济、资本就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因为在经济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能实现资本增殖。可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却使这个过程出现了逆变状态,表现为企业的亏损、政府财政赤子的增加和区域经济的负增长。这显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可它又是无法避免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经济、资本不是别的,正是由一定的经济资源转化而来,一旦失去作用,便成为一般物质。

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与经济物质之间是存在一种转化关系的,而这种转化关系的变化又取决于它们能否给人带来的经济利益。劳动自然是一种物质,由于劳动能够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劳动就有成为经济物质、资本的可能,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是劳动就具有经济物质、资本的性质,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没有说只要是劳动就具有资本性质,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亏损、财政赤子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如果没有搞错的话,一定是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使一些物质失去了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性质,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经济物质或者说经济质量物质、能量物质消失的过程,使一般意义上的非经济物质发生了质能交换。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经济物质重新回归于自然,因为经济物质本来就来自于自然界。

2、经济危机为何使经济物质回归自然

试问,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东西不是来自于自然界呢?就连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结果又何况经济事物、资本?笔者之所以在“创造”上面加上引号,是想说明人类的所谓的“创造”只具有相对意义,无非是将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改变了一些模样而已,人类千万不能把自然创造万物的功绩记在人类的头上。当然,笔者也不是在否定人类的作用,而是主张要把人类的作用认识清楚。

宇宙是人类创造的吗?宇宙中的物质是人类创造的吗?显然都不是。那么,什么又是人类创造的呢?笔者以为,人类的社会形式、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中的政治事物、经济事物应该说是由人类创造的,但是,如果在创造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事物的过程中违反了自然规律的话,那么,那种所谓“创造”就会具有“反创造”的性质——破坏的性质,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正是违反规律的结果。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人们忘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忘记了经济事物本来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转化而来的,忘记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与经济物质存在转化关系,忘记了物质质量、能量一旦过剩就会出现丢失,所以才造成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企业亏损、财政赤子、经济衰退也正是经济质量、能量丢失的具体表现。这正是笔者讲的哪个“资本资源化”的问题。

什么叫做“资本资源化”?难道不是资本物质回归于自然的过程?“资本资源化”当然也是经济衰退的过程了。资本难道不是由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的自然属性)、社会资源(意识的产物)和意识资源转化而来的吗?既然自然、社会、意识资源可以转化为资本,那么,资本为什么就不能再回归于自然呢?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人类一旦消亡,在这个世界上也就只有自然资源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为此而感到沮丧,以上可以说仅仅是一种假设,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避免那种悲剧的发生。但是,同样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否则人类的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因为能够断送自己命运的也只有人类自己。令人高兴的是,当代人已经能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能改正错误。

(二)金融危机使经济事物失去了固有的结构状态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转化为特殊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当然可以认为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危机是人们生产过剩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也并不等于说,金融危机比经济危机好,因为金融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与经济危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1、金融危机是资本内在矛盾的体现

笔者所以要区别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就是为了揭示两者的内在矛盾性,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赘述的必要。第一,经济危机是因生产过剩引起的,而金融危机是因资本过剩引起的。第二,不管是经济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它们均是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第三,它们的爆发均与外因的干预和作用有关,所不同的是经济危机因生产过剩引起而金融危机是由资本过剩引起。第五,均有害于社会。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可是它们对企业、国家、世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避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笔者以为,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搞清楚了爆发的原因之后,还需要搞清楚它们的后果和转化形式,因为它对于我们采取经济措施有利。我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能够使它们得以滋生的土壤。

既然经济危机是供需矛盾的体现,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前来调整这种供需矛盾呢?于是,为了供需矛盾的缓解,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抑制生产过剩和尽可能大地扩大社会购买力便是人们普遍采取的。可是,当旧的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那就是大量过剩资本的涌现,因为抑制生产的结果,必然使被抑制的资本失去应有的作用,而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大量资本无处发挥而引起。

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需要伴随着职工收入的提高,而职工收入提高却是使资本增殖的制约因素,因为职工收入是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项(借方)。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任何一个资本所有者都不可能将自己的利润直接转化为职工的收入。再说,就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不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问题。可见,解决这一矛盾有待时日。

生产自然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可是,当生产能力大于社会需求或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时又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本来,从能量的角度上去看,供需是需要守恒的事物,可是,不管怎样努力,人类都无法满足完全守恒的条件,于是,供需矛盾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这显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类就无法弱化这种矛盾,因为任何矛盾的产生都需要条件,矛盾绝不是孤立的。

2、经济的非结构性就是经济的裂变

 环境经济学概论 面对经济裂变的反思——《〈逆变经济学〉概论》第01节(1)

为了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计划经济,认为只有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这一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不无道理的,也必将能够成为事实。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思想提出之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被人们给忽略掉了,那就是这种计划应当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与社会制度有无必然的联系。

显然,这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因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历来都无法分割。可如果把这个问题政治化、绝对化,那同样是不可取的。然而,笔者以为,不管是什么经济,都首先应该有一个实体的存在,或者说应该有一个实物的存在,而这个实物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研究对象。比如产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实物或对象是产品和商品,而资本经济、市场经济的实物或对象是资本和市场。

那么,计划经济的实物或对象又是什么呢?难道计划经济就是个缺乏实物或对象的经济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计划经济的实物或对象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只有是市场和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商品、资本。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是建立在不断丰富的商品和扩大的市场的基础上的,否则,这种计划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或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注定要走失败的道路。

试想,一个商品十分缺乏的国家,又怎么谈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计划?就算能谈,那也只能是一种“供给制”意义上的计划,可以认为是由于贫乏而实行的计划,因此,它是不具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计划。这种计划虽然也需要,甚至也具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某些性质,但它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预言、所需要的那种,因为计划经济需建立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

比如,我们就不能把产品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理解为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尽管这种所谓的丰富仍然是相对意义上的,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离绝对意义上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还有相当大距离,可是如果再不能对它们进行计划,那我们将无法避免和抑制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产生和生产危机、资本危机的爆发。而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社会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才能实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523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环境经济学概论 面对经济裂变的反思——《〈逆变经济学〉概论》第01节(1)》为网友沉敛一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