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前三天,福建省各主要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纷纷关门停业,给一些急需办理柜台业务的群众和商家带来了许多不便。
银行对此解释说,“五一”是国家法定节假日,银行应保障员工的休息权。同时,停止柜台服务有利于培养储户的自助意识,引导储户使用银行自助设备。
一位主管说,银行集体停业是从2006年开始的。“银行同业定了一个公约,所有的银行都签了,在‘五一’期间前三天不上班。”这位主管说,“从银行的利润角度来讲,‘五一’七天存款多,贷款少,既要付利息,又要出人力,工作量也增加了,还有运钞车等各种成本,基本没有什么利润。”
厦门国际银行一位业内人士也透露:“小的储蓄业务根本赚不了钱,对银行而言是一个负担,一种资源浪费,根本没有效益,是倒贴给储户做。从商业的角度,银行肯定不愿意做。”
在工商银行五一支行门口看到公告写着:根据《福建省银行业协会关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储蓄网点营业制度》的规定,安排“五一”长假的营业时间。福建省银行业协会出台的这一制度即银行业内人士口中的“同业公约”。
银行集体停业引发储户的普遍不满。不少储户说,尽管现在有网络银行和存取款自助服务,但一来上网不方便,二来担心网络安全,不少人还是习惯通过银行柜台业务存取大额现金。而且,零钱无法用自动存款机存。
本来银行休息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产生这么大反应的原因还在于银行平时的服务以及趾高气昂的垄断思维让大家对银行的意见放大了。
同时银行业“五一”期间集体停业三天,凸显出国内银行责任意识的缺失,缺少了服务行业应该有的服务意识。
金融服务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商业银行集体停业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做法明显不妥。银行业协会之所以制定黄金周集体停业的规定,根本上是因为银行的利益不会因停业而受多大损失。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银行业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垄断行业,各大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益。
近来,围绕商业银行的服务问题大家的意见较多,如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市场引发的“嫌贫爱富”争议、跨行查询费问题和银行排长队问题等等,造成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原因,有的则是国有银行在自身定位和经营理念上存在偏颇,这次的银行黄金周集体休息事件,再一次暴露出银行业服务观念滞后的积弊。银行员工作为劳动者,其休息权应当得到保护(而银行本身可以进行调整),但银行同时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银行完全可以采取员工轮休的方式,或者错开各营业网点的营业时间。
而银行对于休息权的理解更是曲解了他们行业本身的特性。如果按他们的理解,是不是全国所有的商店也需要在黄金周休息?是不是所有的劳动者也应该在这个时候休息?
如果按他们的理解,所有人需要有休息权的话,我相信他们在家没有电,没有煤气,出外就没有公共汽车,即使自己开车也无法加油,到旅游景点也只能望景兴叹(因为与他们一样,所有景点的服务人员也要有休息权,也可以休息),他们自己生病了也不会有医生给他们治疗,要去餐厅吃饭,大概也无法吃到,去买菜也无法买到……
银行该仔细思考思考如何增加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大众了!否则最终大众会选择外资银行或者服务好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