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合格境内投资机构)的发展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在“熊市”中,有人担心QDII的推出可能会分流A股市场的资金,从而对其持消极态度;而当“牛市”来临时,QDII产品对于国内投资者却显得缺乏吸引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的环境下,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似乎更有些“不合时宜”。当人民币与国内资本市场双双走强时,QDII真的应当“缓行”吗?
认为QDII在“熊市”会分流资金和认为其在“牛市”毫无吸引力的观点在本质上源于同一种思维模式:即单纯从收益的绝对值而不是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关系来分析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单纯基于国内市场而不是基于全球市场环境来分析金融产品的收益风险特性,从单个资产而不是从资产组合的观点来分析金融产品对改善投资者整体收益的作用。我们经常会说诸如“风险与收益并存”、“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从全局而不是从局部来看待问题”这样一些话,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忽视这些重要的观点。
风险与收益:在全球市场中得到整体改善
2006年是中国股市高歌猛进的一年,也是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的一年,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化投资也显示了其改善投资组合整体风险收益特征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即使在国内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双双走强的2006年,全球化分散投资对于改善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收益特征也是比较显著的,也就是说,在全球化分散投资后,投资者可以在获得相同的收益的前提下降低其投资风险,反过来也能在承担相同风险的情况下提高其投资收益,而且对于那些风险敏感型的投资者而言,这种风险收益特性的改善更为明显。因此,如果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综合的观点来看,通过QDII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国内投资者的资产风险,这也许是QDII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在全球投资中走向均衡
中国经济的不均衡是一个常被人提起的话题,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均衡,即产业经济和金融之间国际化程度的不均衡。在产业经济方面,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近年来屡创新高(据某些资料统计已高达80%,其中出口依存度接近40%);而在金融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之间则基本处于隔离状态(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一般在10%以下)。尽管这两组数据并不能直接比较,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严重的不平衡倾向:我国的许多产业与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产业(包括其从业人员)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于全球市场;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却仍然处在一种半封闭状态,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收入几乎均来自于国内市场,无法分享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
这种产业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国际化程度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并增强了当前汇率与资产价格双双走强的局面。源于低成本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经济产生了三大后果:由于需要保持成本优势,就不仅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包括国内的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也需要严格控制本币汇率;而对出口的扶持和加强则形成了大量外汇储备。在正常情况下,增加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本国居民消费的增加或者通过投资于海外市场得到平衡,但由于上述低成本策略所导致的劳动力收入长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而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有效的全球化投资机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从而促使本国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扬。同时,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提高了本币的升值预期,而严格控制的汇率体系又使得这种预期难以迅速释放,这就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本国资本市场以谋求货币和资产的双重升值收益,这种行为的后果则是促使货币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扬。
应当看到的是,这种汇率与资产价格“双走强”的互动循环是难以长久的,由于这一循环是一种“正反馈”机制,一旦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循环向相反方向运转,造成汇率与资产价格的“双跌”局面,当这种局面出现时,很难保证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某些景象在中国重演。因此理性的选择应当是打破这种正反馈循环,寻找一种能够缓解这种互动效应的机制。从现实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国内消费水平是比较困难的,而要尽快解决出口产业的“低成本”问题则更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时间却难以预料,且产生后果极为迅速,因此寻找一个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的方法至关重要。从图2中可以看到,尽快在国内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全球化投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矛盾,并且这种方法对市场的影响相对比较直接,也比较迅速。上述全球化投资机制可以包括鼓励到海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证券化等,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大力发展QDII。
国内投资与海外投资:在全球视野中实现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QDII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来自于所谓“本国偏见”,即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尽管了解国外投资市场的绝对或相对比较优势,但依然愿意投资本国金融产品的一种倾向。“本国偏见”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历史还不长的中国而言,全球市场离我们似乎更为遥远;再加上一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作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经常在传播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加以渲染或放大),在许多人眼中海外市场似乎更加显得陌生和可怕(而且往往是“陌生”导致“可怕”)。但实际上,全球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为实现风险的充分分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优越性要充分发挥需要很多条件,除了投资者具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外,产品多元化和组合综合化也是其中两个重要条件。
不同的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将这些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进行组合,就能在保持收益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风险,或者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显著地提升整体收益。因此,对于QDII而言,能够将其业务尽可能广泛地拓展于各类金融产品,并在其投资组合中充分利用各类产品的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根据《中国证券报》于2006年12月7月援引权威人士的话所作的报道,银行系QDII投资渠道将拓宽,即将允许投资于股票型基金这一收益率较高的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一种迹象,即QDII在产品多元化方面的政策限制正在逐步放宽。
与产品多元化类似,组合综合化也是提高QDII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目前的环境下,QDII产品变成了一个“专门投资于国外市场”的产品,而某些产品的定位(如规定只能用美元购买)也在有意无意中强化的这种观点。实际上,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动态地调整投资组合中的资产比例,才能实现投资绩效的优化。当然从理论上说,国内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其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资产来实现这一点,但考虑到专业化投资管理的优势,推出一种基于全球化视野来统一管理国内和国外市场投资的金融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QDII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金融业而言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战略,当前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充裕的外汇储备以及逐步走向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环境下,加快QDII的发展变得尤为迫切。以此为契机,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实现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国民能够通过国际化的资产结构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利益,从而将未来的福利建立在全球经济这一更为广阔而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