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 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胸襟和视野



  正视差距,承认落后,把差距和落后化成居安思危的暮鼓晨钟,化为奋进的压力和动力,这经常从香港官方、媒体及社会表达出来的诉求、理念,这一点很值得内地学习!

  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而且,这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二十多年来,香港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香港已建设成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2005年生产总值(GDP)为13822亿港元。2006年6月3日,香港股市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港元。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企业集资和融资的主要首先地。世界上最大的一百家银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营业。去年香港资本市场通过IPO即首次上市招股的集资总额达3422亿港元,比2005年的1915亿港元高出79%,其集资总额超越纽约,跃升全球第二。以总市值排名,港交所目前位居全球第七,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居第二位。截至去年底,已经有36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总额高达1047万亿港元。由于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地为香港金融腹地,美国有联名文章认为,2007年香港在IPO集资的总额上可能继续超越纽约,甚至超越伦敦。作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香港市场约三分之一的市值来自内地企业的“贡献”,内地是香港资本市场增长主要动力。

  除了日益增多的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外,截至2006年4月,内地吸收香港直接投资的企业累计达26万家,实际利用资金2650亿美元,分别占内地累计总数的45.7%和41.3%。香港也成为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香港金融 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胸襟和视野
  香港具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的银行体制、自由的经济体系、良好的法制环境、发达的资讯、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己建立良好声誉及投资者满意的环境。香港有18万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6%,香港金融业对本地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1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值得内地研究、学习、借鉴。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香港特区政府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并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有利营商的环境。香港的低税政策和简单税制,为各类商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而完善的法制则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吸引了大批外国金融机构进驻香港,使香港金融业始终保持着不断进取的活力。

  香港现已形成包括银行体系、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务市场、金银贸易、保险业以及投资管理等金融运作系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为资本的顺畅流通和增值提供保障。

  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心之一,香港拥有本地和外国银行及存款机构251间,除存贷款之外,这些银行还从事包括贸易融资、公司财务、个人理财、证券及金银买卖等。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达114间,其中的77间属于全球100间最大银行;香港银行的业务中有55%以外币为单位,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总值逾5000亿美元。2006年香港国际投资头寸统计数据,在去年底,香港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值分别为15.3346万亿元和11.1938万亿元。直接投资是最大的组成部分,占对外金融资产总值的34.9%。去年年底的对外金融资产净值达4.15万亿元,香港对外金融负债总值达11.18万亿元,53.5%是直接投资,反映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也是区内拥有庞大跨境投资的主要金融中心。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成熟,交易活跃,以成交额计是全球第七大外汇市场。由于没有外汇管制,香港的投资者可以全天24小时在世界各地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这对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

  香港债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亚洲区内流通量最高的市场。到去年底,未偿还的票据及债券数额超过1130亿港元,而此类票据及债券的日平均成交额达211亿港元。

  香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一向非常重视,已形成一整套金融监管制度。主要监管机构金融管理局和证监会等,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以维护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证监会2006年9月1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香港是亚洲12个经济体系中最具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其竞争力较内地及亚洲四小龙等地区都要领先。报告同时提醒,上海有机会超越香港,成为继纽约及伦敦后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故吁香港必须在多方面作出改善,从而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证监会比较香港与亚洲12个经济体系在金融服务相关人才、监管环境与政府的应变能力、能接触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客户、商业基础与公平营商环境、税制以及成本与生活质素等因素方面的表现,发现香港明显领先其他亚洲市场。

  香港并没有陶醉在建设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所取得的成就,清醒自己面临的问题、差距:

  一是担心香港中介地位下降

  香港形势近年开始转变,中国对外开放改革成功,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香港的中介地位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虽然人民币目前仍未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港币的可兑性和作筹集资金的利用价值和依赖程度都下降。

  对外贸易方面,近年中国沿岸积极兴建港口(如深圳的盐田港),现在已没有迫切需要依赖香港进出货物,这大大削弱了香港维持了百多年的中介地位。

  金融市场方面,以前外资利用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踏脚石,但随着上海、北京、深圳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地位的提升,外国投资者可以直接在上海或北京或深圳投资,香港的中介地位亦相对下降。

  上海A股市场已脱胎换骨,摆脱以往体制的问题、监管的问题和上市公司的素质问题。ST股的被收购或注资改造,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二元制合并成为全流通股单一制,以至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逐批上市,使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大部分转变成优质股,高盈利率对内地公司很有吸引力。内地A股市场庞大,融资成本远较香港或海外为低,且内地居民需求大于供应,内地优质公司便不用在海外包括香港市场上市。现时已上市的H股红筹股在A股上市后,甚至会导致香港或海外市场上市的海外公司把它们的内地业务在A股上市。

  香港有关人士担心A股市场的扩容增长,便会把香港远远抛在后头。内地融资也不须国际化,香港的国际化股市和金融市场对内地的作用便会大大减少。香港若没有新的H股红筹股上市,香港股市便会沦为内地A股市场部分公司的海外板,变成A股市场的附属。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肯定会进一步减轻。建议把香港未在A股市场上市的H股调回在A股市场上市,以及把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也一并回到内地A股市场上市。这对香港股市有直接的好处,即是H股、红筹股等都与现时A+H股上市的企业同归一类。香港居民不能买卖A股,却可买卖它们在港上市的股份。纵使两地市场不同,内地大致是资本管制,香港则是资金完全自由进出,需求因素不同,两地同一公司的股价亦可有分别。既可是溢价,亦可是折让,两地市场带有一定互动因素,也可互为指标。如此定会使香港市场活跃起来,且减少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香港需要其他产业来填补金融中心和功能减弱带来的空缺,维持经济的增长力。香港需要与内地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发展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改善本身条件,提升产业结构和体制作用,重建与内地经济金融中心分工合作的基础。

  二是担心香港被边缘化

  温家宝总理多次表示对香港有充足信心,鼓励港人‘事在人为,要自立自强’,‘要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把香港事情办好’。

  从全局来看,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特区,既不可能被内地边缘化,也不可能被国际边缘化。所谓边缘化,是港人担心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各省市、各地区竞相发展,香港则相对发展缓慢,经济作用缩小,经济地位乃至政治地位降低。另一些人担心,‘在世界中央的定位可能不保,给吸入中央的黑洞,给开除“球籍”’,‘被世界边缘化’。但这两种‘边缘化’,都是客观经济发展及世界政治走向所不容许的、不存在的。

  中国经济崛起是改革开放26年来的一个世界巨大存在,中国经济继续低通胀,高速度发展也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9.9%,GDP是18.23万亿元(即美元2.26万元),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最近外汇储备已超过8751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在胡锦涛主席访美前,由吴仪副总理率领的庞大经贸代表团赴美采购,横跨美国13个州的采购活动,共计同美方签署107项合同,总金额高达逾162亿美元。吴仪还指出,中国目前每年从国外进口额超过6600亿美元,未来几年还打算将这个数字提高到每年一万亿美元,实践证明中国是向全世界开放市场的国度。

  中国的发展、崛起,是香港作为中国一个特区继续发展的最大保障。中国的更大经济规模,乃是香港发展的更大的经济腹地,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可靠保证。内地各省市各地区的竞相大发展,不但不会使香港经济边缘化,而且会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外部最大动力。

  事实也是如此。香港国内生产总值(GDP)04年增长8.6%,05年增长7.3%,国民经济总值为13822亿港元,超过97年的历史新高。香港成为内地集资中心,香港的股份集资04年已超过东京,成为亚洲龙头。香港提前两年达到收支平衡,还有上百亿盈余。这得益于内地应香港要求的‘自由行’,更得益于贸易连续两年以双位数的增长。中国外贸去年全年以23%高速增长,而香港出口逾九成为转口,转口中主要是涉及转往或来自中国内地,这显示在贸易上香港分享了中国的外贸成果。内地经济发展,怎么可能使香港经济边缘化呢?

  香港是亚洲及世界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这种国际大都会的地位,将因中国经济的更大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更为巩固及更为提高,而获得巩固、提高及发展。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区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国际地位,在以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将会表现出高度一致,完好结合,根本不存在被世界边缘化的问题。

  从局部发展或具体经济进程的操控而言,香港的确要居安思危,认真思考本港资本主义一制社会的发展路向、战略和策略,避免内耗,避免停滞,避免仰赖,防止相对落后的某些领域边缘化。

  从香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需要来看,香港要与内地比翼双飞,就要清除大香港,隔火墙和仰赖求助的心态,培育自立自强、愤发有为、团结协作、共振中华的精神状态。同时,继续排除‘积极不干预’的消极影响,还要在‘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方针基础上推进港深一体化,港粤经贸全面合作以及泛珠流域的‘9+2’合作,构建‘港深创新圈’、‘港深生活圈’,加紧香港通往内地的交通基建工程建设,以及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诸多软件建设,确保香港与内地在物流、人流、资金流等方面顺畅无阻,从而巩固、发展香港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和国际大都会地位。

  三、深圳快速崛起,香港怎么应对?

  深圳市近年来在促进金融业发展方面动作频频,决定投入巨资作为津贴和奖励,以地价、租金等优惠措施抛出橄榄枝,鼓励包括香港银行在内的境外金融机构到深圳布局设点,其中已将该市中心的多幅黄金地段转变为金融用地,并计划在宝安、龙岗两区建立金融业的后勤基地。从这些大动作、大手笔不难看出深圳市发展金融行业的雄心勃勃,深圳正在向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急速进发。

  深圳市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一河之隔的香港会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抢走和分薄香港的金融资源、人才和客户,削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此问本是杞人忧天。但在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引爆香港边缘化之忧的话题,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促大家深思‘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会否边缘化’之后,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先听听深圳市长许宗衡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他认为,深圳的举措不是要抢走和削弱香港的优势,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不会有负面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他指出,深圳的定位很明确,希望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后勤基地,以及进军内地的桥头堡。

  众所周知,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说是香港经济的命根子。行政长官曾荫权首份施政报告中甚至对金融业有独沽一味的意味,而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香港也是把打金融服务牌放在首要位置。要持续发展香港金融业,巩固增强金融中心,就不应关起门来在香港打转,而是要‘走出去’、‘引进来’,大胆‘捞过界’。正如任志刚引起广泛共鸣的观点,即香港未来金融发展策略应朝五个方向展开:即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去’内地提供服务,作为内地资金‘走出来’的大门,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香港金融体系加强处理用人民币为货币单位交易的能力,加强两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等。

  要实现任志刚五个发展方向的策略,加强与深圳的金融合作可以说是一条现成的最佳捷径,是事半功倍的不二之选。深圳是内地第四大金融城市,去年金融生态被评为‘一级’,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事实证明,许宗衡市长所言非虚,港深金融业相得益彰,双方合作都有实惠,香港银行北拓首选深圳,作为进军内地的桥头堡,可以积累经验,少走弯路;而金融机构将后勤基地设在深圳,则可提升效能,增强竞争力。因此,对深圳市的金融发展大计,香港没有理由不欢迎,没有理由不支持。

  四、担心香港交易所吸引力减弱

  香港正面临着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日益强劲的竞争压力:一是来自新加坡的竞争。作为亚太地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新加坡与香港经济结构基本类同,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十分接近,但在总体规模上新加坡仍次于香港。一般认为,就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而言,香港在客观经济条件和金融政策管理方面更优于新加坡。然而,近年来对香港这一优势进行挑战的是新加坡在继续向离岸业务提供特别优惠政策的同时,逐步运用弹性管理办法和进一步优惠政策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面对新加坡政府的政策调整,香港如何在管理政策上保持已有的对外资的吸引力是其面临的重大姚战。

  二是来自东京的挑战。东京是举世公认的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和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1995年东京外汇交易中心的日交易额为1614亿美元,大大高于香港的910亿美元。虽然市场规模远远大于香港,但在管制程度上却远不如香港宽松。香港是亚洲地区唯—的没有离岸业务和本地业务之分的“混合型离岸中心”,外资机构进入数量和参与程度也居亚洲第一,其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程度是东京市场和新加坡市场所不能比拟的。与日本不同,作为国际资金集散地,香港融资功能的特点不在于依靠本身具有充足的过剩资本来支撑其金融业务,而是通过跨国银行和各种外资机构,调集境外资本提供各种境外金融服务。虽然香港以中国大陆为腹地,有优越的地理和时区条件,但香港最主要的是靠自由、灵活、方便和安全的金融环境来吸引国际资本的。仅这一点,东京市场是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日本国内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加深以及国际化步伐加快,在市场规模和业务竞争方面会逐渐加大对香港的压力。

  三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压力。中国金融发展在90年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将上海在下世纪初建成亚太地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条件。其前提就是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将上海首先建成国内主要金融中心。在中央政策推动下,上海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一批全国性的金融市场在上海相继建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上海融合四方的文化和商业气息、机敏而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相对发达的交通和通讯便利、相对扎实的经济和金融基础。上海的这些独特优势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机遇栈到了扩散机会,而外来资本、外来技术及其人才又可不断充实并丰富已有的优势。除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这两个全国性市场外,上海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正在逐步发展。一大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其中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投资咨询公司等。上海在走向国际金融中心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但上海亦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体制方面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先成为经济中心,即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的腹地有很紧密的经济联系,进而直接影响腹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于我国现存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体系发育的不成熟,导致地区间利益侵害,横向经济联合松散,阻碍了上海与其腹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短期内上海还难以成为经济中心。

  第二,从政策方面看,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政策。中国尽管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尚在很低水平。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普遍注意到了资本项目开放对这一事件的影响。因此,中国资本项目货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不会加速。这样,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必将受到限制。此外,按照目前的金融体制,国内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均设在北京,各总行的结算和大宗业务交易也都在北京进行,如中国银行在北京完成的交易量占全行的40%,这种格局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显然是不利的。

  第三,从组织方面看,金融中心的重要构造之一是有一大批商业化的金融机构。上海目前的金融机构过于单一,银行占了绝对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很不发达,这种状况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四,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外资银行的云集之地。鉴于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人才、管理等均与外资金融机构有一定差距,竞争中无明显优势,近期内外资机构尚不可能大规模进入上海金融市场,这显然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1世纪较长一段时期香港将继续执中国金融牛耳。

  香港证券市场的主事者必须体认,在全球化的年代里,交易所的竞争只会随着资金、商品、人才频繁的跨境移动而愈形激烈,‘不进则退’是激烈竞争之下的铁律。香港股市近年所创下的佳绩,部分是得益于本港既有优势,部分则得益于内地和台湾的封闭环境。面对来自其他市场的挑战,我们应该体认自身的缺失,研究创新,主动出击,大力吸引其他区内企业来港上市,增添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形象,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

  香港不仅是内地企业集资的平台,也是令内地企业提高管治水平和开阔国际视野的平台。香港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市场机制及国际化的标准和作业方式,例如严格的监管标准和公司管治水平,以及其他独特优势等。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台湾两地优质企业到港上市,本港股市已经不再只是本地的经济橱窗,而更反映了大中华地区经济的起伏。目前,已经有351家内地企业、48家台湾企业在港上市,而有兴趣或者正在准备上市的内地、台湾两地企业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在内地设有业务的其他区内企业在本港上市,增加了香港股市的国际化色彩。

  全球各地金融中心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观察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证券市场挂牌的上市公司,都包含大量的境外企业。国际间各个证券交易所为了吸引优质企业,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到世界各地进行推广活动。以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为例,过去主要上市首选之地为香港和纳斯达克,但近年来在新加坡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积极拉拢下,迄今已分别有超过100家和超过50家的中国企业到新加坡和英国上市,其中英国的创业板(AIM)更是受到内地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目前在AIM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逼近40家。

  面对海外市场的良性竞争,港交所近年来亦加强对外推展。除了内地,港交所也曾到日本、韩国、台湾、泰国、杜拜及沙特阿拉伯等地,向当地企业推介香港证券市场的优势,提升香港股市的国际能见度。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配合下,去年本港股市创下总市值、总成交额、新上市集资额等八项纪录的历史新高。今年5月,主板和创业板总市值更突破十万亿港元的整数关口,进入港股历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然而,无可否认,香港股市眼前的荣景,或多或少是拜内地资本市场封闭以及台湾政局不稳之赐。许多香港市场的优越条件,如资讯透明、法治健全、具国际金融经验等等,都属于香港本身的传统优势,如果仅靠这些既存优势,而不能检讨劣势、改革缺失、创新突破,难保有朝一日被竞争者迎头赶上。

  上市成本高昂以及上市后的维护费用过高、中小型股票流动性不足、专业人才限制等等,是在本港上市的境外企业经常提及的问题。针对成本问题,港交所应在不损害企业管治质素的前提下,研究以电子化和其他方式减轻上市的成本负担。针对流动性问题,特别是创业板交投疏落的现象,港交所应该重新研究创业板的定位,摆脱过去科网股泡沫留下的负面形象,并且考虑引入‘庄家制’活络报价、提高投资人交易意愿。此外,针对人才限制问题,港交所也可以考虑以猎人头的方式,吸收日、韩、台、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地的金融专才,专门负责接触和吸引该地优质企业到本港上市,扩大本港股市的国际化广度和深度。

  创业板交投清淡、中小型股票流动不足,是港交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在本港上市的境外中小企业经常抱怨,流动性不足使公司股价长期偏离合理价值,市盈率低到只有2至3倍,让这些企业难以透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在成本不敷效益的情形下,逼使一些获利不错的中小企业只有选择下市一途,这多少也影响我们作为国际性金融集资市场的形象。

  港交所已经在上半年开始就创业板现存的问题展开咨询,并研究其他国家创业板市场的设计。笔者认为,除了参考其他市场经验,改良创业板的结构问题之外,港交所更应该积极创新,明确创业板的战略性定位。如果以针对高增长的科技企业为目标,便应认清科技业并非本港强项,主动吸引区内科技及互联网企业,是条当仁不让的路。例如百度、携程、阿里巴巴等内地网路公司,或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或引起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创业板应该主动出击,挖掘类似这些具有明星潜质的企业来港上市集资,通过上市过程呈现媒体瞩目的光环,扭转目前集资额每况愈下、周转率和交易金额偏低的局面。

  五、正视与纽约伦敦差距拉大

  跟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面积细小,本地经济规模有限,然而却在许多方面创造出世界瞩目的成就,例如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以及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集资金额等等,都在世界名列前茅,是值得香港自豪之处。然而,若以金融业的直接经济贡献及就业人数,与其他金融中心相比较,香港只是同区内的新加坡和东京不相上下,却与伦敦和纽约有极大差距:香港金融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值额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2.2%,无法与伦敦和纽约的16.5%和26.8%相提并论,而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仅5.3%,也远低于伦敦的19.5%和纽约的9.0%。

  风险管理市场落后于人

  在金融市场上,风险管理或许不像财务融资、资产增值、资金管理那般吸引人,因为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创造新的利润,而是对已有的利润提供保护。然而,观察其他金融中心的经验,一个欠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市场,终究会限制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融资效率也不可能充分发挥。

  风险管理市场,简单地可分为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前者对冲股票、外汇、商品等价格风险,而后者对人身、财产和责任风险提供保障。期货和保险市场是整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健全市场架构,扩大市场规模。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在直接金融方面的成就可观,然而在期货和保险市场的整体成绩远落人后,难怪会拉低香港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排名。

  期货与保险市场均有缺欠

  内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甚殷,然而过去几年却饱受国际商品价格飙涨之苦,也受到伦敦和纽约这两个不同时区的商品期货市场大鳄的操控。很明显,我们需要一个在亚洲时区内交易,并与国际接轨的商品期货市场。港府曾提出由港交所收购香港金银贸易场的建议,并扩大为商品期货交易所,最后却不了了之。

  外汇期货市场的需求也如此,特别在面对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市场化的未来,汇率风险管理是不容拖延的急务,却因为各种原因,让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人民币及其他亚洲货币期货合约上先拔头筹。保险业的发展亦如此,港府早在多年前就提倡把香港建设为再保险和专属自保保险业务的中心,也为此准备了宣传文件,然而多年以来,对外和对内地宣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进展十分缓慢,在对国际保险业的吸引力和税务优惠方面,远远不如新加坡,因此当然无法追上狮子城在区内所建立的保险中心地位。

  此外,港府在金融人才的教育培训的投资上亦远落人后。金融业不仅是会计、银行和投资而已,更应该包含期货、衍生性商品和保险等风险管理相关专业,然而,香港的大学在这些方面的课程明显不足,以保险学科为例,全港八所大学数千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当中,拥有保险博士学位的人数相信不够组成一场篮球比赛的上场人数。另外,香港政府辖下的研究资助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资助亦不足,例如,中大工商管理学院曾有同事提出对中国内地巨灾风险管理,以及本港旅游业天气风险管理的研究计划,但统统被打了回票,无法获得研究资助。对于这类具有金融风险管理战略重要性的研究创新,港府应该更加重视,否则提什么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类的说帖,有点令人感到缘木求鱼的味道。

  总之,作为一个中国的以及国际的金融中心,香港有令人自豪之处,也有值得检讨之处。金融中心的竞争,关键在于时机、创新、执行力和效率!

  感谢《香港商报》等传媒提供的资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4972.html

更多阅读

金融家俱乐部 再造金融中心的顶级金融家

    2012年4月18日,汇丰银行在伦敦发型了第一支人民币债券,这是人民币首次在主权境外发行产品。此举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即人民币产品获得了伦敦这个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认可。不少投资机构和个人甚至认为,伦敦借此已

国际品牌的本土化广告 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的演进和本土化

  内容摘要:品牌直销购物中心有可能成为我国下一个最有前途的零售业态之一。本文对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的起源、业态特征、业态优势,发展演变过程及对我国启示做了分析。并对我国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的发展前景和变化趋势做了预测性估计

金融行业必备证书 《怎样做大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盈余。但因为自己没有世界级的金融市场,只能用这些盈余购买美国的债券。自己财富的保值,不得不听命于人。这也是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迫切性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把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

声明:《香港金融 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胸襟和视野》为网友风凌乱了我的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