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深化时,组织结构改革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个合理、高效、严谨的组织结构架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事业部制。据报道,建设银行将在2005年启动事业部制。根据对部分建、中两行分支行长的调研显示,正在改革的组织结构遇到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总行和分行之间的关系,总行认为分行执行不力,分行认为总行战略可行性不够,突出反映业务线和风险控制线之间的矛盾正在形成焦点。因此建议组织结构的再造核心就是业务战略形成以业务趋势为导向的流程组织结构。另所报道,工行整体改革方案中的管理架构的改革方向——事业部制,包括个人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等大块,各块之间相互独立。在其整体改革方案中,工行的公司治理目标结构包括业务、风险管理、后台支持和内审四个部门,各条职能实行垂直管理。而事实上,各商业银行都在加紧建设事业部或进行试点,包括工行、招行、中信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对信用卡业务采取特殊政策,组建独立于传统构架之外的信用卡中心,即“信用卡事业部”,并规划在条件成熟时转化为子公司。工商银行于2001年组建了独立的票据营业部和7个分部,也是采用事业部的形式,除共享品牌之外,与所在区域分行没有管理上的隶属关系。2003年和2004年,民生银行和上海浦东银行,更采取重大行动,将个人银行业务成建制地单独核算。 那么,事业部制是不是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架构改革的方向呢? 一、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模式比较分析 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发展的时间顺序,我们不难发现其走过了职能部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我们对以上三种形式进行摘要分析。 1、职能部制的优劣分析 职能部制是我国银行目前主要采用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特征是在总行制的情况下,银行按照职能的不同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由银行的分管行长直接管理;在总分行制情况下,总行和分行都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隶属于总分行分管行长管理,职能部门对主管行长负责,上级下级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不能直接指挥,更不具备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而直接下达指令。 职能部门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统一组织和管理。由于职能部门隶属于分管行长,便于总行和分行业务和经营管理的统一组织和统一管理,有利于在总行和分行层面资源的集中调度和使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分行的积极性,使分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有效运营,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2)分行内部职责明确清晰 在分行内部,由于职能部门只对分行负责,职能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管理线条清楚,可以避免多头领导造成的职责不清的混乱现象,可以发挥分行职能部门组织推动本部门职能的积极性。 3)有利于面对市场快速反应 由于分行的职能部门直接面对支行和市场,对市场的反映较为敏感,可以快速反应,采取及时的措施,有利于市场营销,有利于客户的开发。 4)有利于全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由于总行职能部门以总行的名义向分行下达任务,任务目标的完成好坏直接与分行挂钩,分行成为职能部门任务的承担者,可以充分调动分行的人财物不定期确保任务的完成,从而有利于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职能部制的主要缺点: 是典型的产品导向型管理架构,难以适应客户导向型市场发展的需要; 管理层次多,职能部制由于主要依赖于分行、支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对市场反应比较慢; 总行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不同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 职能部门不承担或不完全承担业务发展任务目标,对业务的支持力度较弱,产品创新不积极; 由于业务的综合性需要,所以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实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 各级经营管理层由于忙于日常事务难以集中精力对专门业务进行研究和规划,难以形成科学的重大战略决策。 由于主要依赖于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因此在内部资源配置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经营业绩差异很大,管理水平相差很大,而总部除了换人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一个名称之下和经营管理体制下,分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差异很大,更像是多级法人体制的变异,在营销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品研发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标识都各有特点,难以形成全行的战略; 分支行的主要负责人对分支行的特点形成有较鲜明的作用,同时由于分支行长权力过大,难以有效约束,一旦形成权力寻租,对银行的破坏很大。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图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模式的选择](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22053188251.jpeg)
战略规划的传导和执行效率不高,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