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联储连续加息过程同步的是,美元跟随加息走软,油价也屡屡突破高点,于是多数美国人坐不住了,2006年一度出现多数美国人反对加息的情况。尽管美联储已经暂停加息长达9个多月,但是美联储却屡屡信誓旦旦地说,控制通胀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在6月之前,通胀率维持在上限以上还说得过去,5月的数据却显示美国通胀已经在温和下降了。 事实上,从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显著的价格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必然要在世界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多重的博弈风险,并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要么是新兴经济体的价格涨上来,要么是发达国家的价格回落进而使之陷入通缩和衰退。这个过程中风险的释放,将导致价格的反复剧烈震荡,油价走高正是释放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价格差异博弈的表现。 实际情况是发达国家没有理性地选择有效地促使价格差异缓和的措施,因为价格走低将使发达国家进入无法面对经济紧缩,所以美国等只能选择放任价格上涨来促使新型经济体的价格“跟上世界的脚步”。只是当这种价格上涨危及到其通胀承受力的时候,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才选择了开始控制价格的上涨,并进入加息紧缩周期。因此,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力求避免经济通缩以及延误的紧缩政策导致了高油价和价格上涨的爆发。 日本持续多年的零利率政策正是发达国家这种无力面对通缩的心态的写照。这使得发达国家宁肯坐视价格上涨来应付通胀,也不愿陷入通缩而回天乏力,而实际上帮助日本摆脱通缩的正是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增长。所以,我们今后面临的仍然是价格的反复上涨,这有助于发达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缓和世界经济体系的价格差异,而新兴经济体维持低价格的努力将十分艰难,尽管价格上涨将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成本,但是西方国家仍然把握着世界经济体系价格决定的主动权。 目前,发达国家所要做的就是促使新兴经济体普遍实现国内价格上涨,以缓和与发达国家的价格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的贸易顺差等各种风险和危机。事实上,对新兴经济体和世界来说,这种价格上升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而且将是长期的。这就成为美联储等发达国家所谓的“抑制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实际上美联储最需要的正是价格上涨,而不是导致经济进入紧缩和衰退的价格回落。于是,“抑制通胀”就成为美联储的一件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外衣,美联储的真正的外衣是:必须绝对避免价格大幅走低和经济的衰退。 因此,即使美联储盯住通胀率也不会促使价格迅速回落,仍然为价格上涨或者不断高位徘徊预留出空间来,这样的结果就是价格在不断反复震荡中维持高位徘徊,从而为新兴经济体的价格上涨和货币升值创造过程。 所以,美联储的这件“抑制通胀”的外衣应该说十分有效,因为美联储披上这件外衣以及在这件外衣下的“游行”,不仅使之避免了价格大幅回落导致的经济紧缩和衰退,同时又在一个全世界的紧缩周期中为商品价格高位徘徊流出空间,而且成功地迫使新兴经济体如中国等的价格不断上涨以缓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幅价格差异和风险。

显然,我们今后还必须面对美联储披着“抑制通胀”外衣的长期“游行”。 (此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时报,发表时已经编辑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