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全面部署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的提出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战略考量,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快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眼新的形势、与时俱进明确提出,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由此形成。这是新的又十分现实的社会理念和社会理想,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化,是保证中国真正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自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指出:要“增强节约意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节俭由美德被提升到了国策的层次。考察党的有关文献,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三个提法的内在联系:在三者之间贯穿的都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而建设节约型社会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之一。由此,我们可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如下的定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化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去年以来接踵而至的电荒、油荒、煤荒等凸现了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相对贫乏。我国可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资源并不富有,水、土地、森林、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储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我国现在的耕地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有11个省市的100余座县级以上城市供水短缺,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占56%,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排位滞后,仅居世界第130位。二是资源的使用粗放,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003年我国GDP总量达11.58万亿元,消耗能源约16亿吨煤、2.5亿吨石油、2亿多吨钢材、8亿吨水泥。单位GDP与能源之比,日本为6%,美国为7%,欧盟为9%,而我国为21%。每千克能源GDP我国仅为0.78美元,而日本和韩国分别为9.33和2.6美元。2002年年我国能源费用支出近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6%。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报告显示,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OECD国家落后2O年,相差10百分点,能源消耗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城市居民用水浪费严重,仅北京市一年跑冒滴漏就达36万吨,全国每年浪费电多达12亿千瓦时。在资源紧张的同时,新的浪费正在大量出现。一些资源生产企业为了把下游效益留在本企业,不考虑人才、资金、技术、规模等因素,上下游一起干,形成了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型经营,既加剧了资源紧张,又浪费了大量资金。不少地方出现的开发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同样浪费了大量土地、资金资源。城市建设的无统一规划,拆了建,建了拆;马路修完扒,扒完修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三是资源的高消耗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高消耗必将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约占GDP的10%左右, 同时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我国环境的承载力总体已近极限。这种状况任其延续,到实现翻两番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将增加4倍,那时,经济总量可能上去了,人居资源和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一半城市可能不适宜人居住,何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化解资源瓶颈制约,办法无非有三:一是技术革命,二是对外掠夺,三是节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在短期内实现技术上的革命难度很大。同时,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帝国主义那样靠殖民、掠夺占有全球资源,我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决定了获得国外资源必定遇到巨大困难和付出巨大代价。相关研究表明,节约资源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既是差距,也是潜力,国家只要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加快技术革新,淘汰老设备,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至27%,期间可累计节能1O.4亿吨标煤,价值9400亿元,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880万吨、二氧化碳5.56万吨,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2.3~3.7%,如果把现有汽车油耗在今后5年内下降10个百分点,就等于每年省油4000万吨,在此基础上再倡导节油1%,还可减少350万吨的浪费,相当于每年为国家增加一个稳产的大型油田。此种情势之下,化解资源瓶颈制约,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无疑是最优的、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规律拿捏的精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理论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未来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过程中,谁拥有资源,尤其是稀有的又必不可少的资源,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和氧化铝约50% 、铜约60% 、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仅我们的现代化无法实现,而且也会在资源问题上受制于人。如像石油进口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80%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美国在“9.11”之后,防恐为由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将来有可能要控制我们的石油通道。这样以来,我国的经济安全就要受到影响,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国家安全也就难以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国家间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高度依赖国际资源的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其紧要和急迫。

二、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消费主义文化的不良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西方各种理论流派相继涌入,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中国泛滥,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谓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趋向。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追求自我满足为核心,而不管这种满足给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外部性;二是崇物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三是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消费显示自己的卓而不群。经济学认为文化是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模型,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造成了严重制约:一是大量宝贵资源被用在了炫耀消费和奢侈消费方面,被消耗在一部人的“面子”上,加大了资源约束的硬度;二是产品升级换代的加快在消耗了大量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加重了环境和生态负担。这种“洋文化”同我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如封建等级、特权文化交织在一起,危害更是严重。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广为人们诟病的过度包装问题就是。2004年7月4日的《文摘报》披露,抽样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焙烤行业每年投放在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如果企业每年生产1000万月饼,包装耗材就要砍伐400—600棵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而过度包装到了消费者手中就成了很难有使用价值的生活垃圾,甚至成为环境污染源。

传统经济的惯性。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 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因此属于典型的传统经济。尽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新的世纪更是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浪费大、污染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这都是由传统经济的惯性造成的。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同制度变迁一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同样具有路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就是惯性的来源,它主要两自两个方面:一是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在传统经济下形成的既得利益的羁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突破无疑要受到传统经济惯性的制约。这就象在旧房子的基础上盖新房子就要拆掉旧房子一样,拆旧房子本身就是一种刚性、一种制约。

有关资源利用的制度安排的错位和缺失。制度是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变量。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好坏的名言就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社会上种种浪费能源资源的现象,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大都是与政策、体制、法规等制度安排的错位和缺失有关,很多浪费是一种制度性或政策性浪费。以汽车购买、使用为例,全国竟有近百座城市限制低油耗、低排放汽车的使用和运营。北京就限制排量1.0以下的小车在长安街上行驶。以开发区为例,全国有各类开发区3837个,这其中的百分之六十多都是各地鼓励开发的。这些开发区土地面积已达3.6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大,相当于台湾全岛的面积而这些开发区,其中的43%是闲置的。还有一些地方在资源开采方面长期念“有水快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歪经,出台鼓励政策,放任对矿产资源的野蛮开采、胡乱布点。这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破坏了生态,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切实改变有关的制度安排,采取可操作性强政策制度措施,节约型社会就只可能在停留在号召的层次,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三、多管齐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

首先是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消除消费主义文化的不良影响,将节约型社会观念塑造为全民的主流意识,以此筑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文化堤坝。一方面,要从教育入手,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甚至全民教育,宣传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从各级领导干部入手,加强节约教育。干部是群众的表率,要对干部进行节约教育,要将勤俭节约行为作为选拔、考察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此夯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要义在于反复循环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尽可能地缓解地球资源和人类发展的矛盾。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生成再生钢······这种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使用量的20%到90%。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为此,必须切实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转变;三是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四是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

最后是按照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作好制度安排的“除旧布新”工作,以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所谓“除旧”,就是要对原有的有关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进行一番大清理。一切妨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都要坚决革除。所谓“布新”,就的要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健全节约资源能源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尽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节约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资源利用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产业调整暂行规定》等即将出台。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也将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总的说,在此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作者:   王仕军,男,1973年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讲师,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王仕军  联系地址: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  邮编:210045

电话:1377641473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4423.html

更多阅读

做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急先锋 两型试验区

——在娄底万宝新区的讲座(2013年3月27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到了“五位一体”的高度,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四化两型”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要求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

从环境评估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

【蔡险峰律师按】从环境评估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社会管理的进步,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大都还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真正能起作用的,还是政务公开和预算法的完善,并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绝对监督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开放公民

湖南两型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遭遇GDP增长之困

     古人赞湘江“秀木茂盛,江澄如练”,毛主席留下“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诗词。然而,这样美好的场景现在只能到诗句中去寻找。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而这也正是5年前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设立的大背景。5年过

声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网友茶暖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