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5
在《汉书 食货志》中,有"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的赞誉,天禄也成为酒的别称。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称为"天禄大夫"。酒也封官,这对于有着几千年文化史的中华历史来说,还是有些奇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古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对于的酒的至高评价与偏爱。如李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借酒诉怀,"一樽还酹江月",等等,酒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的繁荣密不可分。同时由于悠久的酒文化史,因此关于酒的传说更广泛散布于民间,在人们品酒之时,"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人生得意需尽欢",无论忧愁和欢乐,每个饮酒人都会仔细地品啧着陶醉于这一神奇之"杯中物"。
但是对比当今,酒文化的品位则在某些企业的宣传与营销中,为了迎合部分低文化水平的人的需求,使酒直接如浊水无二,从而严重糟蹋了酒文化。如某些新酒,为了出人头地,起的名字可谓七奇八怪,什么"酒鬼"、什么"糊涂"、什么"疯狗"、什么"棒子"等等,不一而足,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严重污染酒品文化的行为。不过他们也会振振有辞: "狗不理"包子名字不好,反而出了名,所以他们也就极力向"狗不理同志"看齐,"猫不理"、"羊不理"照样也能出名。于是那些能在市井里听到的漫骂语言,都成了酒家们起名的"原材料"。既然酿酒池是用臭污泥抹的酒窖壁,那么酒也就应起个乡巴佬的名字,甚至是"国骂",才符合当今人们猎奇的习惯。
所谓“通俗”了、“市井”了、“贴近生活”了等等,按照他们的观点,符合了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或许有一些道理,只是依笔者所观,"酒品如人品",如此你一家他一家地跟风,或许一段时间,酒品成了毫无文化内涵庸俗的语言的"仓库",那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其实一种酒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一定非得用一些低俗的语言,来给他一个贴近百姓生活的标签,要知道低俗的语言本身在市井之中,也是不受欢迎的,而不受欢迎的东西,虽然一时靠猎奇或许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从根本上说,什么事情多了,就会昙花一现,君不知"茅台"、"竹叶青"、"西凤"、"兰陵"等等这些中国千年名酒,有多少使用了类似"猫不理"之类的名字?即使包子,除了"狗不理"之外,还有第二个也用了类似的名字而成为古老的品牌的吗?我好象没有听说过。
除了起一个低俗的名字外,还有一种歪曲的"酒文化",经常看到不少厂家刻意虚构一个品牌的传说故事,希望在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祖先中的某个名人,用过此酒,以显示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笑的是,即使要"文化造假",也应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有很多企业,为了套近古人、名人,牵强附会地编造粗乱的故事,看过后身上总是直起鸡皮疙瘩,那则是对"天禄"的肆意践踏了。
现在市场上破坏、歪曲酒文化的行为太多了,真得弄不明白,为什么动辄就是庸俗语言、动辄就是生拉古人?难道当今文化就没有使顾客能一醉方休的点面吗?看来这种跟风随流的行为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其实不仅仅是酒产品,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所以,为企业的发展之计,为品牌建设之计,希望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从名字,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