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30
现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研究者在探讨企业管理过程中,总是把企业里的一些经营失误归祸于企业领导者对于人才的不重视,没有发挥人才的能力等等,从而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其实对于企业经营出现的问题,有多种原因,如果任何原因都归因于不重视人才,就未免过于片面了。人才也是人,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何况一个企业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呢。
据我所知,只要是做上司的,大都爱才,尤其是下属中的领导人才。由于他们爱才,所以对人才终究是会发生感情的,他们对以往在人才问题上的失误,往往是自责不已的,尤其是在他们离岗之后,甚至会出现一种痛苦的感觉。
这些经营者使用人才失败的原因中,有其中两点突出的原因,一点就是对人才过于求全责备。总认为人才就是一个能力无限的道德楷模。从而对人才求全责备,过分放大他们身上的缺点。
笔者的一位老板朋友,他的"用人之道"很有意思。他认为一般聘用来的人才都希望开局就烧个三把火,以便于建立威信,也就是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一般的老板或者上司,都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帮助,让新晋之人尽快落稳脚跟,然而我这位朋友则在人才加入企业之后,总是找一些不应该由新晋人才解决的问题而让其去解决,或者有意不鼓励其他下属积极配合他的工作,朋友美其名曰"考察人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般人刚到公司还不熟悉环境,因此很难完美的解决问题,于是对于人才的自信就是一个打击,从而会有一些人才低落情绪,并不自觉地会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缺点。于是朋友就会"发现他的缺点",人才也因为威信降低或者内疚而走人。
朋友考察人才的方法不能简单地说得一无是处,但我认为,根据他的这套"方法",其实是把所谓人才的缺点过分地放大了,而没有同时发现他的优点。使用这种方法,很有可能丧失了一些不错的人才。这从他的公司经营了十年了,也没有几个象样的管理人员来帮助他、他自己却被繁杂的事务搞的筋疲力尽也能看出来。
善于用人的长处,这才是用人的第一要务,用人就该懂这个道理。古人就有"任长"的人才使用思想,曹操曾经说过很经典的用人心得,"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骂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有这样的思想,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自然是必然的事了。
也正因曹操爱才,故常物色人才,提拔人才。《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东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肥出细微以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其身边的谋臣如荀或、郭嘉、贾翊等都是当时的一流人才。也因其爱才,其摩下不少人甘心为之效死尽忠,如宠德被关羽擒获后,关羽以其主将马超在蜀劝其投降,宠德拒不降蜀,愿以死报曹操知遇之恩;许褚在战争中常冒死保卫曹操,使曹操多次转危为安;典韦在淯水之战中,以死拒敌,使曹操安然脱险。
因此,无论怎么说,品德是任人的第一标准,但"第一"不是"一切"。如果难品德论,看不到人的其他长处,或者选拔了有德无才的人,对任何一项事业来说都是有害的。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任长"。
当然如果不注重人品,而过分注重才能,万一找到虽然有一些长处,但品行恶劣的人才,则对企业的危害更甚。唐朝的《反经》中说:"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治道毕矣。"因此,对于人才的品德要进行考察,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考察完了,要容忍一些小缺点,并对不同的人才的人才分别用于不同的位置,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淮南子》里说:"胡人便于马,赵人便于舟,异行殊类,易事则(心勃)矣。"作为领导者应该清楚,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贤愚。做人应知道要做什么样的人,管人要知道管什么样的人。做好"任长"与"品目"的权衡方为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