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悉中国人心性的团队培训经典:中国式团队》
中国人也常说职业没有贵贱,但是心里还是有贵贱之分。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读名牌大学,以便将来找个"好工作"。在美国,问一个妇女,她的丈夫是做什么的,她会诚实地告诉你。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妇女在谈到自己丈夫的时候,如果她丈夫所从事的工作不能使其面上增光,她就会含含糊糊地说:他有他的事业…… 中国人还有一点势利眼。美国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只会问:"你叫什么名字?"而中国人却常问:"你爸爸是谁?"有个穷爸爸还是有个富爸爸,境遇截然不同。这种差别使得中国人从小就很争气,一定要出人头地,不然一辈子让人家看不起。 基础教育培养日本人注重团队意识

日本人为了保持这种社会约束力,在教育方面花了很多的工夫。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服从集体。日本大多数时候天气都很冷,但是,日本的小学生都穿短裤。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一队小学生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如果红灯亮了,就排队等着,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蹲下。等绿灯一亮,又都站起来,动作非常整齐,根本不需要有人发号施令,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一致性的行为。 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人敢不敢闯红灯,他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基本上日本人是很少闯红灯的,但是如果我所在的团队闯红灯,那我就跟着闯。" 可见,日本人的高度团结,是经过长期的培养所形成的,并非天生如此。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是世界一流的。当然,现在已有所变化。我认识一位日本人,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当教授。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看到一群日本人正走过来,他毫无动静,没有任何表现。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打个招呼,他说:"我没有必要打招呼。日本人应该稍微调整一下,为什么到哪里都是一群人,难道是在标榜什么吗?" 他的这种想法已经超出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这说明,一个人难免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改变价值观。全世界所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互动,都在发生一些变化,很少能够完完全全保留以前的东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案例 营养午餐 日本人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中午都有营养午餐供应。日本的很多学校都统一订制营养午餐,一到中午下课的时候,值日生负责把饭盒抬过来,分发下去。 这种做法在很多国家都一样,但是,日本人有个做法却与众不同,就是日本的学生一定要等到全班所有人都吃完以后才可以出去玩,只要有一个没有吃完,全班同学都不可以出去。对小孩子来讲,这一点很难做到。一般男生都是狼吞虎咽地吃完,争取多玩一会儿。但是一些女生,尤其是比较斯文的女生,经常吃得慢吞吞的。男生吃完后,会围着吃得最慢的女生:"拜托,快一点!时间都被你耗掉了。"于是,那个女生为了不影响他人,就加快速度,甚至连平时不吃的食物也一股脑地吞下去。 吃营养午餐体现了日本的小孩子所具有的团队精神:男生即使很想出去玩,也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女生为了不影响团队的其他成员,强迫自己加快吃饭速度,并吞下自己不愿意吃的食物。日本的小孩子居然如此重视团队,实在令人感动。可见,日本人浓厚的团队意识、高度一致的团体行为,不是天生如此的,而是从小教育的结果。 曾有美国人问我,中国人和日本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我说,分辨中国人和日本人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东方人来到美国,因为比较陌生,领队的人通常会拿一面小旗子。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如此,但差别也在于此:领队的人拿着旗子,后面跟着一大群人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拿着旗子,后面时常有人掉队的,是中国人。领队的人眼睛只看着前方的,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边走边回头看后面还有没有人的,是中国人。 有人说,怪不得中国人这么糟糕。其实不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难道日本人就不想溜走吗?他们也想溜走,只是不敢,他们虽然也知道其他的地方比较有趣,但是只能跟着领队的人走,即使领队的人走错路,也要一直跟下去。所以日本的团队管理很轻松,只要确定目标,做好计划,执行起来就会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