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悉中国人心性的团队培训经典:中国式团队》
(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后来曹操兵败斜谷,以"鸡肋"为口令,"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结果,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他。《三国演义》中说杨修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其实就是说他犯了曹操的忌讳。 所以说,凡是聪明的人,看到自己穿的西装和老板的一样,赶快就换掉。如果跑过去说:"老板,我穿的跟你一样,你花多少钱买的?"就等于自杀,老板早晚会把这种人开除。 干部对领导要保持适当距离 干部要对领导敬而远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首先,领导的家务事不要介入。 《三国演义》里面只有一个人十全十美,就是赵云,但刘备并不喜欢他,升官时没有他,只有碰到麻烦事才找他,就是因为他介入刘备的家务事太深。干部如果介入领导的家务事,就会惹领导不高兴,其他的人也会愤愤不平。赵云先是长坂坡救阿斗,后是截江夺阿斗,多次保护刘备家小,身为刘备结拜兄弟的关羽、张飞会怎么想? 其次,领导的喜好一定要尊重。比如说领导喜欢的颜色、口味等,这些东西完全是主观的,千万不要乱加评价,甚至反驳。 案例 聪明的秘书 某老板非常喜欢蓝色,他要求办公室里的沙发套、窗帘等一律用蓝色的。但是老板娘特别喜欢红色,用其他的颜色她会很不高兴。怎么办?秘书可为难了,他总不能把老板和老板娘叫过来,说:"你们俩商量好了再告诉我结果。"秘书冥思苦想一阵,终于计上心来--做两套不就解决问题了。 老板娘平时很少来老板的办公室,她不来的时候就用蓝色的;知道老板娘要来,就赶紧换红色的。

一开始,老板很奇怪,问为什么要换。秘书说:"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只不过老板娘喜欢红色的,看到蓝色的会生气,你何必让她生气呢。" 老板觉得秘书的做法反正无伤大雅,而且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老板娘终于知道了秘书的所作所为,也知道秘书夹在中间很难做,并没有怪他。人不能欺骗别人,但是可以造假,造假跟欺骗完全不同。很多事情都是事缓则圆,缓就是要顾及大家的情面,体谅每个人的立场,所以适当地走一些弯路,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国人不太愿意解决问题。你不解决问题,永远只有一个问题;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中国人通常会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化害为利"。 遭遇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办法加以解决。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得十分积极。然而,深一层思考,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后遗症的严重性,想起来相当可怕。 发现问题时,不妨先想想"不解决行吗"。如果不解决比较好,让大家的心思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面,比较容易对付,那就"明明能够解决,也要装迷糊,尽量拖延"。中国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无以为继",极力控制自己不要开先例,其实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遗症的产生。 领导为了集中下属的心思,使大家暂时凝聚在某些焦点上面,往往能解决却有意搁置。其实他心里有数,等待时机成熟时,才果断地快刀斩乱麻,显得更有智慧、更有魄力。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增强员工信心"的效果。 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也不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先把问题抓出来,丢给干部去伤脑筋;同时让干部再丢给基层员工去想办法。问题由上面提出来,大家才会重视。交由下面去动脑筋,他们才不至过分理想化,不会因对问题的答案寄以太高的期望而导致失望。 领导当然有解决的方法,但是一说出来,就会引发大家的不满。因为讨价还价,已经成为成交前的必要动作。大家盼望经由不满意的表达来争取更为优厚的方式,使领导放出更大的利益,方便大家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