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服务≠“监控”、“删帖” 在信息爆炸式的网络时代,快捷、多元、汹涌而来的网络信息及舆论成为主角,热点事件迭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更是成为重要信息的发源地,而面对这些来自新兴媒体的信息大潮时,有时候会显得不知所措,错过了一些机会,也可能当头迎来了一场危机。其中以“郭美美”、“表哥”等为代表的网络人物经过微博等工具的传播,成为影响深远的互联网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能在互联网漩涡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问题尤其是突发事件,把握社会动态,做好危机公关成为政府或者企业需面对的首要问题。由此,一个新兴的职业——舆情分析师诞生了。截至2013年5月17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高达325万多条。含有“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也多达95多万条,“舆情分析师 招聘”网页34万条,我国舆情分析市场已经大行其道。 然而,长期以来,大量商业网站、广告、营销与公关公司等,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病毒”和恶意炒作等屡见不鲜,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舆情行业形成很多误解。 “气象预报员” 那么,舆情分析师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如果说网络舆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那么舆情分析师就是气象员和预报员。 过去,许多政府机关和企业习惯于依靠战役式、被动式的临时工作小组应对舆情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部门开始设立专门的舆情部门或邀请专业舆情分析师加入应对危机团体。一边是汹涌的网络舆论大潮,一边是熟悉网络舆情和危机应对专业人才的缺乏,舆情分析师逐渐成为政府和企业争相引进和培养的“香饽饽”。 舆情分析师分两种,一种是针对社会性群体事件进行热点分析。需要新闻敏感度,了解各种网络热点、社会性事件,把握热点、分析舆情走势。一种是针对具体客户的舆情分析师,对具体客户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从竞争情报角度出发进行深度舆情分析,帮助客户掌握自身、竞争对手、行业舆情走势,化解危机。 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反应快,不僵化,点子多。而在特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舆情分析师,就像一位量身聘请的“私人保健医生”。他们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根据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开出处方”。如何给舆论漩涡中的政府和企业“消炎止痛”,如何帮助他们在长效机制上“治病除根”、“强身健体”,这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舆情分析师的知识面比较宽,既要对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对流行文化、年轻人的心态,甚至有些八卦的问题都应该有一些认识,这样他才能够在不同事件应对过程中体现它的综合优势。另外,舆情分析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从各种各样的信息里面选取出有价值、有益的信息,能够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最后形成一些比较模块化的图表,并且根据舆情事件的走势,提出一些科学的应对建议和引导方式。此外,舆情分析师不管从综合的学识、知识面还是对分析判断、数理统计、到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是有要求的。 亟需人手的高负荷工作 和写字楼里压力颇高的白领们差不多,网络舆情分析师也常常抱怨身体“亚健康”,鼠标手、颈椎病、视力下降等,但他们也觉得,在不断获得、整理、推论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不小——“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对重点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提取,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得以提高”。 虽然目前多数人已经认识到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但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据调研显示,中国专业网络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2012年,工信部批准成立了全国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主要面向各行业网络舆情的从业人员,开展基于网络舆情相关能力的水平等级考核和培训。 高负荷下的“薪情”如何呢?受工作经验等因素影响,薪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内一些建立时间较早、名声较大的舆情机构的分析师收入可能相应较高。网上的招聘信息显示,一些舆情分析师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万元。
![舆论分析师:鹰眼看世界](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85866930761.jpeg)
目前来看,舆情服务业方兴未艾,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呼之欲出,并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