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整个都是清一色的国有经济,同时当时的银行也是国有的,因此国家对企业的支持方式主要是给其拨款,这样企业在经营不善的而产生的欠款情况下,国家必须从银行中冲掉这笔债务,也就是说许多银行承受了许多政策性损失,并最终由国家为企业擦屁股,这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在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实行了“拨该贷”政策,以减轻企业经营者麻痹松懈的思想,让他们一定的压力,但由于所有制成分没有变,以及道德风险,信用不良等情况的存在,这一政策只能治标,远不能治本。在这些基础之上,国家经过向国外学习,开始实行了另外一种迎合中国人心理的治本之路。
要建设社会主义,固然需要发展经济,支持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的,而在初期我们的企业积累是有限的,要想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筹措大量的资金,而根据已经经受的教训来说,无论是给企业拨款,还是给企业贷款,都最终把风险转嫁到国家身上,这增加了国家运行的成本和风险。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同时按照分散风险的原则,发展直接的融资的市场当推首选。因为以前我们企业的融资多向银行进行,而银行只是中介,他只是把吸收来的存款再贷给需要资金的人。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融资。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未能同时跟进,间接融资逐渐暴露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制度设计者把目光转向到有大量银行存款的个人手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他们之所以把钱放到银行中,主要是因为市场中投资机会很少,这样这些设计者就设计了一系列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及其它一些金融衍生市场,已给他们增加投资的渠道,同时这些市场的收益非常高,按照经济学理论,资金自然会朝利润率高的市场流动,同时我们的国民十分喜爱赌,所以尽管在高风险下,也纷纷把资金从银行中转出而投入到那些直接融资的市场中,于是就达到了国家希望看到的转型的目的,于是也就出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幕。
从两年前,我国股市逐步步入牛市,至今沪指已经冲破4800点,而且各股股票较前些年都有很大的上涨,这确实让许多股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银行经营风险大的难题。使得许多企业获得大笔发展资金,从而更快的做强,做大。但令人忧虑的是大批民众都涌向股市,至今统计表明我国股民已经接近1亿人,已经出现全民皆股的现象,这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新股民往往市场意识不强,风险意识不强,且从构成上看多是低收入者和中小城市中的人员,一旦股市进入了熊市,大量资金被套住,将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炒股是需要时间的,更多的人炒股无疑会影响到工作,更严重的是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可能形成通货膨胀。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获得大量资金,而未必这些资金都能需要,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是资金过剩,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他们可能把募集来资金再次投向股市中,如此往下循环下去,就如存款创造作用,产生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使泡沫越来越大。而耐人寻味的是国家一再强调股市是健康的,希望人们对股票市场有信心。可能国家不想看到这次转型失败,不想放弃这次市场化最好教育的时机吧!但是我要反问国家看到其中所隐含的巨大的风险吗?大量违规资金进入,却得不到应有的监管,当然现有的情况说明我们也监管不了。实际上正是违规资金推波助澜,以及国家的呼吁,才使得许多人盲目的下了水,才使得股价出现极大的变动。最近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股指在涨,但许多个股却跌,这就造成了假象。我相信发展到今天,是该开始洗钱,套钱的时候了。而这一切我恐怕还会让一般的股民,特别是今年新进的股民承担吧!
我认为发展直接的融资的市场十分必要,但不要狂热。政府要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轻信市场化,即涨再高,也有可能跌下来,跌再多,也有可能涨上去。那只是长期的趋势,但在短短的两三年是很难完成的,这样在这两三年中这些人就会生活质量窘迫,丧失其它机会等等,此外我们之所以发展股票市场是让上市企业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而不是现在的大起大落,短期投机气氛浓厚,然而就是如此,政府却一再强调股市是健康的,希望人们对股市有信心,我对政府的态度感到费解和不可思议,它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还有就是惟有股票市场很热,像债券,期货市场却很冷淡,根本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让更多的有生命的人承担风险,相对国家这个无形的东西不是更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