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16节职业素质课:提高职业素质的理念与方法》
第七章 团队精神赢得胜利 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最佳竞争力 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革命性的理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能够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市场竞争上,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悄然逝去;有的企业由盛而衰,苦苦挣扎;而有的企业却日益壮大、长盛不衰。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建立了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有人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有人说是人才,有人说是创新,有人说是品牌,有人说是管理,有人说是服务,还有人说是知识产权。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立刻发现:技术可以买到,人才可以收购,品牌可以创造,管理可以学习,服务可以克隆,知识产权可以申请,有人才就可以创新,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于竞争的需要,有时候你的人才、技术甚至可以被别人一起买走。那么,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次,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公司只好请来了在一家小公司就职的德国籍电机专家斯坦门茨。他经过研究和计算,用粉笔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线圈减去16圈。"照此做后,电机恢复正常了。福特公司问要多少酬金?他要一万美元,人们惊呆了--划一条线竟要这么高的价!他坦然地说:"划一条线值1美无,知道在什么地方划线值9999美元。"享利·福特对斯坦门茨赞赏有加,一定要请他到福特公司工作,但斯坦门茨说:"我所在的公司虽小,但是老板却对我非常好,是他给了我来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我不能见利忘义。" 福特更加钦佩斯坦门茨的人品,用3000万美元买下他所在的公司。福特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人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人才、技术、品牌都可以被买走。但是,有钱是否就可以买走一切呢?显然不是的,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首要的就是凝聚力,也就是团队精神。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战国时,秦王问一个大臣:"秦国人比齐国人怎么样?"大臣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比,秦国人不如齐国人;一国人比一国人,齐国人不如秦国人。"最后,秦国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齐国,靠的就是团队团结的力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品在欧美市场攻城拔寨、势不可当。到了八十年代,竟然出现了日本购买美国之说。二战以后,世界暴发户美国可谓财大气粗,为什么会在日本产品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呢?美国的专家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假如日本最优秀的员工与欧美最优秀的员工作一对一的对抗,日本员工多半不能取胜。但如果以班组和部门为单位比赛,日本总是占上风。日本虽然土地狭小、物少、人多、资金缺乏,但是日本的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业务上,而欧美的员工很难做到这一点。欧美盛行个人主义、个人奋斗,不能形成1+1>2的团队竞争力。而日本人则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团队精神;同事之间精诚合作,共同维护团体利益;当企业遇到困难,大家抱成一团,同舟共济。
![我们赢得了胜利 第32节:第七章 团队精神赢得胜利(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94829617053.jpeg)
日本的松下集团曾经发生大面积亏损,当时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卧病在床。公司的各级领导决定"生产减半,工人减半"。松下看完决议后亲自批复:生产即日减半,工人一个不能解雇,公司实施半日工作制。员工们深受感动,更加卖力工作,义务加班加点,拼命推销产品。短短几个月,松下公司库存销售一空,松下公司很快摆脱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