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7节(1)



第7节

后理论管理学价值论

在“复式管理模型”产生之前,还是让首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先理论管理学”与“后理论管理学”的微妙区别与内在联系,以及两者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与理论缺陷吧!因为如果不能把上述问题搞清楚的话,那我们也就搞不清楚,在建立了“后理论经济学”和“后理论管理学”之后,为什么还要建立“复式管理模型”的问题。换句话说,尽管“后理论经济学”、“后理论管理学”与“先理论经济学”、“先理论管理学”相比益处多多,但要把这些益处落实的实处,就需要建立“复式管理模型”。

一、后理论管理学与先理论管理学的微妙区别与内在联系

笔者以为,强调人的作用、资本的作用而忽视客观经济事物、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是“非理论管理学”和“先理论管理学”的特质;而“后理论管理学”的本质则恰恰相反,即不仅强调人类劳动、资本的作用,更加强调客观经济事物、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物质属性、价值属性的作用——相互间的联系。这是因为“后理论管理学”学者是把包括人、人类劳动和资本的当作经济物质的属于来看待。

(一)后理论经济学与先理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笔者在论述的过程中,一般使用“微妙区别”而不使用“本质区别”。因为在笔者看来,“区别”一般是“微妙”的而非“本质”的。当然,这不是说,事物、物质没有“本质区别”,而是说不同的科学或相同科学的研究对象大抵不是“本质”的区别而是“微妙”的区别也。

1、先理论管理学揭示的是资本增殖

笔者以为,从研究对象的物性上看,经济学与管理学压根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有微妙差异。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为了揭示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而管理学是研究和探讨如何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学问。也就是说,经济学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或者说经济观的问题,而管理学提出的是方法论或者说是提出经济论的。谁都知道,方法论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上,不可分割。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论的提供者比世界观的提供者的层次更高或者或更伟大,因为如若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方法论。试想,一个不了解世界、经济本质的人,又怎么会有科学的方法论、经济论?这当然也是笔者为什么说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有微妙差异的道理。比如,由于误以为价值是劳动、资本的产物,所以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就自然而然地把研究对象都放在了关于资本增殖和如何增殖的、狭义的认识上了。

如此,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就是:不管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管理学,还是现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管理学,它们都是研究和探讨资本增殖和如何增殖的学问。难道错了吗?虽然暂时还不能得出上述结论,但“先理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的增殖和如何资本增殖是没有问题的。

如此,是否说,“后理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不再是资本增殖或如何增殖的问题?当然暂时也不能得出上述结论,因为资本增殖是经济增长的决定者或者说资本增殖是经济增长的体现者。那么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笔者想说明的是:“后理论管理学”研究对象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资本增殖而是已经把资本增殖与促进、制约资本增殖的环境因素即资源增殖的问题有机地、辩正地联系起来。

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是因为“后理论管理学”学者已经发现了,决定资本增殖的主要因素并非只有人类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两个条件——尤其是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这种表现就越发地突出!比如,当出现了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的时候,劳动和投入不仅不能给劳动者、资本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有时候还会出现劳动、投入越过剩其收益越低的现象,笔者称“反劳动”、“反投入”。

2、后理论管理学揭示的是资源增殖

笔者一直认为,增殖并非资本的专利而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物质本身所固有,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物质所共有的本质。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把“先理论管理学”与“后理论管理学”的区别称为“微妙”而非“本质”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增殖不仅是资本的本质而是一切事物、物质共有的本质。比如大物质吸引下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和一切生物都具有的繁殖能力等。

远的不提,就拿资源这种经济事物、物质来说,其增殖本质亦非常显著,甚至比资本增殖的本质更加得突出,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试问,笔者为何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难道真像笔者说得那样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资本均是由资源转化而来,具有资本母体的性质;第二,资本一旦失去作用便转化为或者说回归于资源;第三,具备条件,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资源可转化为资本。

大家知道,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一种自然资源,可它却能够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投入,并具有一定的资本量。试想,作为资本“出生地”和“埋葬地”的资源为何不能具有增殖的本领?更可贵的是,在资源实现增殖的过程中,还可以带动固有资本的增殖呢!——最简单的例子是,当原油这种资源提价以后,从事石油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利润率会随之提升;相反,购买石油的企业的利润率会随之减少。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提倡石油涨价,而是说相对于某种行业来说,资源价格的变动会带动与之相关产业资本的增殖与贬值。大家知道,“涨价”这种行为的本身并不具有劳动意义和资本意义,为何却能够引起相对于该产品的企业、行业的资本发生增殖与贬值的变化呢?当然是由于狭隘意义上资源的变化带动了广义资源的变化。而从广义资源的变化说,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也具有广义资本意义。

比如,与前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相比,后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就比前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更有利于资本增殖。大家知道,资本就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什么叫“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当然是“能够实现资本增殖的价值”了。既然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更替有利于资本增殖、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那具有“广义资本”意义的资源,为何不具有资本的属性呢?

(二)后理论经济学与先理论经济学的内在联系

笔者以为,不管是“先理论管理学”还是“后理论管理学”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的和不能改变的性质,那就是都是先提出“理论”而后再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证实。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理论”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并根据社会实践以“计划”的形式制订,而后者是根据规律并以“规划”的形式而产生。

1、先理论管理学的“理论”体现“计划”

 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7节(1)

大家知道,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经济事物的产生、存在、运动,充其量再加上“发展”而已。而笔者之所以要给“发展”加上引号,是因为它们均缺乏发展性质与意义。比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GDP,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统计,它们当然不具有“发展”意义。这是因为,GDP的产生,都是通过企业、行业逐级统计上来的。

如此也就说明,“非理论经济学”的那个“理论”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并根据对后社会实践的认识、判断而做出的相应的“计划”。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所谓GDP完全由统计部门统计上来,当然是“已经发生”的了。那么,有没有对来年的GDP的计划数?当然也有点,但那是根据今年的数据“计划”的,尽管与来年的“实际”有时也是比较吻合甚至是相当“吻合”。

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这种“计划”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根据对“来年”的认识、判断而“计划”出来的。尽管与来年的“实际”有时比较吻合甚至相当“吻合”,但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或者说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成果始终滞后于已形成的事实。因此,“理论”缺乏科学性与意义也就很自然了。这也正是,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所以缓慢或者说迟缓的原因。

在“后理论经济学”、“后理论管理学”产生之前,对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来说,这似乎就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一些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人才会得出“先有实践,后有认识”的结论。如此,当然也就暴露处,计划经济的“计划”是滞后的经济。如此,是否可以说,我们就没有解决“滞后”的办法?否,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后理论管理学”已经发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大家知道,为了解决“计划”与“实际”可能会出现的“误差”,或者说为了克服计划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早期的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曾经“想”出了许多“方法”,甚至还曾经提出过“计划经济规律”这个概念。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这个“规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规律而不是客观经济事物、物质本身所固有的那种规律的体现,所以,按“人造规律”办事并未使经济社会发展起来。

2、后理论管理学的“理论”体现“规划”

如此,是否说“后理论经济学”或“后理论管理学”学者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是的,因为“后理论经济学”、“后理论管理学”的创立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规律这种东西并非是由人类可以创造的东西,而是客观经济事物、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东西,是由客观事物、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积累和负积累的结果。如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就说明这一点。

如果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是“广义相对论”原理也。当然,也是“相对论经济学”、“相对论管理学”原理,当然,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的“相对性”原因,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物理学上的“相对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相对性”的诠释。这也正是,笔者为什么会说,“相对论”非首先由爱因斯坦提出的道理。

大家知道,在前不久,我们国家已经把“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改成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上说明,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已认识到了“计划”与“规划”的不同。可是,笔者却搞不清楚的是,国家的这种“改变”,依据的是什么?我想,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用词的改变而应该是有实际意义、内容的改变,否则便没有“改变”的意义。尽管,这种“改变”从认识上说,已具有方法论意义。

笔者以为,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将“计划”改为“规划”一定与党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有关。什么叫科学发展观?笔者个人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切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了解什么是客观规律是怎样产生的显然是不成的。或许有人会说,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笔者为何提出“规律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如此,不就等于说,规律不是“客观存在”的了吗?

是的,有这个意思。或者干脆就说,笔者不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说规律非客观存在,那么,以笔者的说法,规律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一切“规律均产生于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包括经济物质在内的一切物质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和制约下运动,所以物质存在与运动才有规律性可言。后理论管理学当然也是在这一思想的产物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334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7节(1)》为网友比酒长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