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于MBO的作用与问题,学者们存在分歧,国外理论可分为“否定论”和“肯定论”两派。在国内,MBO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或者说表现出如下问题: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收购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融资渠道狭窄;MBO收购过程中定价不规范、操作过程不透明; MBO的股票来源和股票变现渠道不畅通;实施MBO涉及产权变革难题;MBO也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MBO,还必须修订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完善市场环境。
Abstr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MBO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According to the argument about MBO: “does MBO has effects?” we can pide MBO theory into “negation theory” and “definition theory ”. In China, MBO is just at its starting stage, and has appeared all kinds of questions:(1)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MBO need to change further; (2) the legal status of purchasing subject is indeterminate; (3) the financing channel is narrow;(4) the price of implementing MBO is unfair;(5) the operating course is opaque; (6) the channel of stock source and stock turning into the cash is unblocked. (7) implementing MBO usually shoulder the task of define property right; (8) producing the new problem about inside people controlling; Perfecting and developing MBO further need to make up special implement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bout MBO, supervise the corporation structures, and perfecting market conditions.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MBO) 问题 完善
key words: Management Buyouts questions perfecting
一、关于MBO存在问题的理论回顾
二、我国实施MBO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与发展我国MBO的思路
1.完善MBO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1)要对已出台的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整合,明确MBO作为一种产权变革形式的地位和适用范围。(2)制定专门的MBO实施规范和细则。MBO属内部人收购,有着与一般法人收购不同的特殊性,应该用专门的法规或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专门的条款来规范其行为。在这些法律法规或专门条款中,一方面,要对收购主体的资格,资金来源的合法渠道,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管理层的市场选择机制、股权结构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科学性等MBO关键环节给予明确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管理层的责任和风险来约束和制衡他们的投机行为。(3)对收购过程国有资产保护的规定。在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国有产权权益太多的转让给其他产权主体这种情况难免发生。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一定要考虑国有产权的保障。(4)明确适用MBO的产业、企业范围。具体来说,允许推行MBO的产业应都处于竞争性领域,与国有经济退出的方向大体一致;MBO适用于那些规模不大的、国有或集体产权关系不清晰的、不足以吸引外部投资者投资的一定规模的企业。
2.加强对MBO公司的监管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基于效率原则,关于企业组织内部各要素贡献者之间的责任、权利、风险、利益相匹配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在所有者和经营者制衡关系下驱动效率改进的契约约束。而MBO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是对两权分离理论的一种否定。但它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旨在降低代理成本。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也会更加剧现存国内外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为防范管理层收购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风险,必须加强监管。陈新(2003)、王成慧(2002)等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提高监事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扩大其职权范围,并适当增加职工监事的比例,从而建立起内部监事会、审计、财务“三位一体”的监控制约体系;另一方面应建立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包括法律诉讼制度;此外,也需要加强对实施MBO后企业动作的监管。
至于监督体系,包括市场投资者的监督与中介机构的监督两个层面。
3.完善实施MBO的市场环境
(1)要完善金融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便为MBO的实施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为此我国可发展风险投资等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并在融资方式中设计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对应不同的风险偏好者。而且证券市场中的二板市场建立应加快筹备,能为MBO提供便利的退出渠道,以助风险投资者和管理层实现收益。(2)加快产权交易体系的建立。此体系不仅包括市场化的交易制度,还包括为交易过程提供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税收咨询等服务的相关中介机构。为保证产权交易价格的公正性,为避免产权交易过程的行政安排,充分贯彻市场化的理念,我国的MBO需加大中介机构的参与力度。(3)加快经理人市场建设。人力资本市场的存在也会为监督和约束管理者提供良好的机制。但由于我国目前经理人市场的不发达,对企业家的评价和选择很难公正进行,对MBO的推行都构成了一定障碍。因此尽快建立经理人市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既有MBO理论对MBO后公司绩效的提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效率提高说,一是财富转移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效率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管理层则可选择非市场化的途径来获得收益,使债权人、雇员、政府等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财富向股东转移。为避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将很有必要。
此外,还包括规范MBO的融资渠道,规范MBO的定价依据,以及加强MBO的信息披露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Anju Seth (1993). “Strategic redirection in large management buyouts: The evidence from post-buyouts restructuring activ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pp. 251-273.
[2] Harbir Singh (1990). “Management Buyout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and Operating Chang Prior to Public Offer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pp.283-332.
[3] Jensen,M.C. “The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86, Summer: 323-329.
[4] Lowenstein, L. “Management Buyouts ” . Columbia Law Review, 1985, 85:730-784.
[5] Rappaport. “The staying power of the public corporation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96-106.
[6]陈先勇.信托投资公司助推阳光MBO(R).武汉国信研究, 2003(1):10-13.
[7]韩天放.MBO为什么-管理者收购的五大理由(J).经济研究,2003(2):6-7.
[8] 孙泽蕤.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层收购研究(J).财经研究,2002(1):38-46.
[9] 陈新.当前国内MBO透析(N).中华时报,2003-04-14.
[10]郝晓彤.论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0):81-85.
[11]刘衡郁.TCL集团MBO案例分析(R),武汉国信研究,2003(1):28-29.
[12]余颖、陈琦伟.中国引入管理层收购的框架设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6):43-45.
[13]张晓燕.MBO 的理性思考(J).经济世界,2002(2):70-72.
[14]张德亮、和丕禅、朱磊.管理层收购及其我国的实践. 上海经济研究,2002(8):32-37.
[15]杜志艳. MBO,国企不宜(J).中外管理,2002(9).
[16]姚 铮、傅 .对管理层收购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2(12):49-51.
[17]巴曙松.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发展路径(R). 博士咖啡(doctor-cafe.com),2003-01-23.
[18]贺小刚.国外管理者收购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2(7):61-64.
[19][美]J.弗雷德.威斯通、[韩]S.郑光、[美]苏珊.E.侯格.唐旭等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本文原公开发表于2003年12月,此处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