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有能力》
3.快速学习法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样不断涌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对付新知识的洪流。几年前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5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识。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这是因为当你讲述的时候,为了说明它们,脑筋也紧张地活动,许多概念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化为自己的东西。许多杂乱无章的"因子"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整理,使它们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更不问人,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经过这次通读,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受益匪浅。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着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的讲授就比第一次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之处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大大加深。再者,又可以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次的通读所获得的感受、心得和体会便会像闪光的亮点一样永远记在心里。当你再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就会更加顺利,发挥得更加开阔……这样,经过了4~5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了这门新学问。

□ 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大学招聘员工。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所开列的招聘基本条件并不包括会计专业出身或会计实务经验,而是要求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运用能力要出众。 该公司招聘人员解释说,这并非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的是会计和审计人才);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只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我们自己可以来培训你的专业技能。因此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按我们的理解,英语与计算机的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当然计算机和英语专业自当别论)。要学好这两项科目,必须具有学习的努力、领悟和坚忍不拔的执著,举一反三的推导能力,这就是这两种技能成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的原因。 这是一个变革的信号。现在单位招聘新人时问的不再是过去的"你可以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你可以学什么",你是否能够学会我们要你掌握的东西。上述这家事务所新员工上班第二天,每人发给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套财务软件,放假一周,学会后再来公司上班。 具备学习的能力,才谈得上占有和更新知识,接受和处理信息,才能不断地跟上世界知识革命的步伐,也才谈得上对知识的应用。 许多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学会学习",在这里意味着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做。 1.学会读书 读书之事,由来已久。读书多少为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书主义。显然,这些说法都有些夸张。实际上,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 不谈专业的差别,就人才个体来说,读书宜多不宜滥,恐怕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则。宜多不宜滥,就是说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那界限应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具体条件来划定。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大学生,应以教材10倍数量读书,也许比较现实,也比较合理些。那就是说,一个本科生,要学20几门课,就应读与之有关的300册书为宜。 读书除去把握读书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能。我们把读书的技能概括为三个相结合:其一,读与思的结合。读书惟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议论很多。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少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其二,读与问的结合。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是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慎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白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其三,读与做的结合。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现代的人才个体,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这般,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