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投资的还是并购的,都未见有什么得意之作,总的来说,还是亏的。比如说,TCL去年的年报,还有今年这两个财季都是巨亏的。联想因为刚刚并购也不好说是亏还是盈。海尔走出去较长时间了,但从目前来讲,对整个公司盈利的贡献还是非常之少的。于是,在“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论调。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走出去”还为时尚早,资本、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都还缺乏实力,也就是说还没有准备好,属于逆水行舟。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企业没有必要走出去,因为国内的市场已经很大了。还有人认为,走出去的这些企业早在五年前就应该出去,到现在才出去,已经是错失了时机。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海尔来说的确是晚了点。但是联想要是再早,可能就要栽跟头。
“走出去”即为“走上去”
“走出去”首先面临的是要不要“走上去”。张瑞敏主张的“走出去”,不是平着走,而是“走上去”。“走出去”战略本身是要我们的产业素质、技术素质,特别是人的资源素质升级换代,是企业整个资源配置的一个升级换代。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市场。但市场有高低之分,有低端市场,有高端市场,“走上去就是要走到高端市场上去,因为我们中国企业太需要学习高端市场的经营了。
海尔、联想的情况非常相似,TCL有更多一些区别。但从“走上去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从中国打到欧美去,都是要爬坡的。倒是长虹先到俄罗斯去,这其实就是“走下去了,长虹失败跟这一点有关系。当然,海信又是另一种情况,它在技术上一直是拔尖的。海信到南非不太一样,因为南非是高消费。
并购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走上去,占领世界高端市场,就是要占领高端的客户群,就是要同跨国公司较量。“走上去第一个特点是都有一定的客户群,海尔是这样,联想也是这样,TCL也是。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走上去的目标还是具有某种优势的。首先,这些企业都不是典型的国营企业。海尔是集体企业、李东升是M BO、联想是当时投资20万元,都是集体企业出身或者基本是民营的,或者是机制已经民营化了的,比方说,青啤的机制也半民营化了,还有燕京啤酒也是这样。其次,像中海油、中远、中集这几家虽说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但他们的独立性很强,都是独立运作,国家干预的相对少。
大潮流以强调联盟为主
世界上的并购案例,80%以上都是失败的。这是因为,文化上很难磨合好,并购改变了对方的所有制(所有权)和价值观,这两条是企业最要命的。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病根。比如,韩国的大宇当时也是在发展战略当中疯狂并购的,但是后来这个并购却给它带来了沉重打击。大宇的失败,有点章鱼战略(即为扩张),把力量(有限的资金)给分散了。还有就是比较严重的政企不分。
其实,并购第一位的不是在于买卖本身能不能成功,而在于“抱过来的这个孩子别人养不活,你弄家来能不能养活,这是最主要的。联盟不一样,对方并不改变你的所有权,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我们共同打造一条价值链,或者我们共同联合起来攻关一个技术、一个市场,然后大家按比例分利益。
现在世界上,大潮流是强调联盟为主。资源配置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市
场,一种是企业,一种是协作,而协作的具体形式就是联盟。重要的核心技术是很难解决的,但是通过联盟可以拿来,很典型的就是海尔同三洋的联盟。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希望在技术和品牌上实现一个跨越。比方说,像汤姆逊是花了上百年的时间,至少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品牌和技术,如果我们新兴的企业能够对其消化和吸收,就会实现一个很大的飞跃。这种想法是很好的,只是一厢情愿。技术比较直观一些,而品牌的内涵更为丰富,吸收起来难度可能更大一些。品牌说到底是客户忠诚度的一种文化凝结,要求并购之后马上就同我们的文化对接和融合起来,确实是很困难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应该选择联盟而不是并购。联想、海尔基本上是走联盟式的路子,表面上看是并购,但是在内容上主要是联盟性质的,至少它们不强制对方。联想双边关系很融洽,它开始就是联盟。所以,笔者不同意“蛇吞象这种说法,“蛇吞象不好,一定要讲“和。中国历史上没有侵略过别人,中华民族“和的精神就在这儿。中国文化有可能成功,这一点极为重要了,这就是文化基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