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初入光华
![第28节:初入光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83758027575.jpeg)
在五年前的高考中,敝人偶然发挥不错,获得了在北京大学选择专业的机会。当时北大在我所在的省区只招11个文科生。因为自己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好,就报了元培计划实验班,但是在报到的当天,我改到了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原因是,我发现当年全国的高考状元中已经有10个投在光华金融系门下,这是何等有趣的情景啊!年轻的我,想到可能面对的挑战,只感到刺激和兴奋,于是迅速转到了光华,并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始。 然而新生活并不像我想的那么顺利。我的学籍改在了光华,但宿舍却没能调整。只有上课的时候才能与班里同学相见,下课之后大家就"作鸟兽散",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甚至都没能认全班里的同学,而班里认识我的人也不很多,甚至于开学初的数次集体活动,我都被遗忘了。被遗忘的郁闷、加上初到北大的背井离乡和举目无亲,让我苦恼了一小段时间,大概到中秋节。之后,我开始收拾心情,投入到"非典型"的大学生活中。 我进光华的这一年,是金融系本科实验班开办的第二年。所谓的实验班,是以培养适应未来学术研究人才为导向的,因此特别加强了英语和数学能力的训练,大一的全年,每天四个小时的英语课,每周有各种的数学课,以至于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不是金融系而是英语系或数学系的学生。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下学期"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临近五一,教学楼里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一个班还在上英语课。而平时的努力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人手一个应急灯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宿舍楼到点熄灯的规定。光华的同学很多喜欢在寝室看书,而我则因为宿舍条件的限制,只能到图书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总的来说,大一的生活还是比较轻松的,除了有限的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摆脱了高中时期种种束缚的我们,随心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术、学生会、社团等等。这一年我参加了许多社团,爱心社、棒垒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认识了不少人,他们中的一些成了我大学四年的好朋友。但对我来说最有归属感的是"明德",一个没有经过正式注册的"地下"社团。"明德"是北大众多奖学金中的一项,是由香港的爱国实业人士在1996年发起设立的,旨在奖励每年考进北大的高考状元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金银牌得主,这些人从进入北大开始就自然成为"明德"成员,参加明德的各种活动。"明德"的宗旨是"人助、自助、助人",活动是以促进成员相互了解、提高成员素质和开阔眼界为导向,"明德"的发起人期待着"明德"成员从"明德"收获见识、能力和友谊之后,能够在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明德"成员来自北大各个院系,光华当然占据了不小的份额,记得第一次迎新活动就是由光华的两位学长主持的。在"明德",我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结识了许多给我巨大帮助的师兄师姐,认识了许多纯朴可爱的朋友,渐渐和他们走到一起,并负责了以后更多活动的实施,这是后话。 这一年里我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牛人",用来形容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实力突出、能力非凡、又取得骄人成就的人。"牛人"是一种生存状态,行走在校园里,时不时有人指点--看!那是某某某,是某某系的牛人,于是大家一边听着牛人的事迹,一边发出阵阵赞叹并投去羡慕的眼光。而在大家普遍仰慕着高年级的众多牛人的时候,我们班里也有不少同学初步显露出"牛人"的征兆,有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有钟情学术,乐于钻研的,有在社团中呼风唤雨的,还有做事特立独行、坚持个性和原则的。看上去,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明确的生活内容,而我还在游走着,确实是游走着,不知道该集中精力做点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大一就在忙碌、闲散、小小的乐趣和迷糊里过去了。 打开一扇门 大二的时候,生活有了起色。首先是我终于搬回了光华的宿社区,并不是因为居住条件有多大差距,而是一种长久以来的归属感,使我心里莫名地踏实了很多。另一方面,自己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特别是光华的生活。我开始琢磨着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光华举办的案例比赛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这次比赛的目的是为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选拔参赛队伍。比赛的要求是四个人组成一队,在发给案例后的48小时内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提交分析结果、并且向评委作陈述和答辩。因为是第一届,所以报名相当踊跃,以至于最后,四个队为一组进行初赛,还共有四组之多。当时我和其他三名队员一组,拿到案例之后先各自看了一遍,跑到小西门的肯德基讨论了一上午,就有了思路,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写材料和做幻灯片,练习如何向评委陈述。第二天我们一大早跑到三教,找到一个最小的教室,等人走光了就关起门开始一遍一遍地演练,并且时不时也在窗外和楼道里看到来练习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