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好心态:塑造自己的成功者心态》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廉洁。"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或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去掺杂么?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交际中的精明,实则是一种小聪明。 有一种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中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大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嫉恨,将他杀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别人不会把你当成傻瓜廉价处理掉的。

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质量颇高的粘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 深藏不露,让小人无缝可钻 任何人,只要在社会上做过一段时间的事,便多多少少练就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原无可厚非,本来就是要这样子的。可是"谋取利益"的另一面,有时却是对你的伤害,就算不是伤害,你也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掌控。 举例来说吧! 一听到别人的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要求,甚至向他进行"软性"的勒索;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你,让你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迷乱智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哀感满胸,甚至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你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你的同情心,或是故意打击你的情感的脆弱处,以达到他的目的;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他,以遂行其意图…… 说起来,似乎世人没有一个可靠,而人生也充满痛苦;诚然,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这种人生没太大意思。不过,若因喜怒哀乐表达失当而招来无妄之祸,那人生不是更没意思?因此,人没有必要做一个喜怒哀乐见不着痕迹的人,但何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 这样做的目的有: 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