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中国就有网络的沙漠地带,一跃成为与网络接触最紧密的国家,这的确是个奇迹啊。尽管中国的老大地位,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母太大。如果论人们使用网络的能力和深度,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的。但不论怎样,网络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应该是个确凿的事实吧。就是因为这样一点,人们的生活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的交往方面。最近一期的《IT经理世界》杂志上,一篇有关网络社交的文章读后对此就有很深的感触。
长期以来,人们都按照若干层“圈子”来组织自己的人际关系:最近的圈子被称作“死党”,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在最紧要的关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拉你一把。在真正的朋友以外的圈子是有某种“特殊联系”的意气相投者,这类人你也以朋友相称,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他们会衡量最高成本是多少。而最外面的圈子——“熟人”人数更多当然联系也更为松散,他们也可以帮你,但是他们要考虑最低收益是多少。对于所有人来说,“死党”、“朋友”、“熟人”的圈子是有极限的。人们都知道朋友多了好办事,但是最终却只能有很有限的社交圈子,这是为什么?因为社交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呀。你需要投入时间、金钱甚至感情去社交,所以如果有办法让你至少可以在时间和金钱层次降低社交的成本,那人们自然会乐此不疲。而网络社交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社交模式也正在快速的变革,其结果就是如果熟人的概念可以延伸到网络上,不再以握过手和知道真名实姓来定义的话,我们的朋友数量将大为改观。
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沙龙、俱乐部、舞会、酒会等形式都是不断演进着的社交方式,但是自始至终没法改变的就是高成本和低效率。但是,互联网却提供了这样一种低成本、无地域障碍沟通的可能,你只要去别人的空间和博客留言或是发一封邮件就行。网络社交带来的低成本大规模协作改变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变化同样也可以推演到组织与组织之间。因为,透过更低的沟通成本和更高的沟通效率,若干个社群与组织的联系也有变化的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社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彼此间的交流很麻烦,成本很高,其次是构建社区的社交过程中干扰因素太多,让他们难以被捏合。比如你以性别划分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水平差距太大,你以地域划分的时候他们的年龄跨度可能又成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真正的社区型组织凤毛麟角,只有政党和宗教这样的信仰层次的统一才能建立稳固的社区。不过网络社交正在改变这一概念。首先是沟通的低成本与高效率,降低了一个社群建立的成本。在那些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一个社群或是社区只是点击几下鼠标那么简单,彼此之间可以完全淡化许多物化的东西,只要有彼此认同欣赏的价值观、志趣爱好就可以了。
于是,以共同的爱好形成社区组织,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中也开始广泛出现。这种组织可以包容不同的年龄、性别、收入、地理位置甚至是价值观和信仰,他们往往以简单的爱好为纽带,通过分享这种双向沟通机制联系起来。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那就是其产品和服务有可能在这种分众化的趋势下,更精确地送达和更准确地定制。传统企业利用网络社区的融合与互动的特性成为了最有效、最经济的营销手段。借助网络这个新平台,可以使客户和市场大幅度扩展。但是这种机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把握的。细分的人群带来了精准营销的机会,怎样找到他们,如何与他们做生意,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能力。互联网条件给建立大量动态的、可以迅速汇集的社区提供了可能,进而可以筛选出更精准的人群和更好的营销效果。
从市场营销的职业角度上说,网络社交正在给每个人带来更低的社交成本和更大的社交圈子,降低了个人影响力的门槛。这显然让“人人都是推销员”成为了可能。因为在互联网创造的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展示自己,并以此影响着身边的群体。网络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个体之间在能够释放自己能量的环境中可以像一支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团达到和谐,这与过去的传统、刻板的军乐型的商业组织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人说网络社交的一个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选择展示自己最吸引人的一面,而在现实世界中会制约社交结果的很多因素,比如长相、性别、学历、收入,乃至性格、语音条件、行为方式等,统统不会在互联网上成为阻碍。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和风格,在网络社交中也很有可能被翻转。这种在社交上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组织的形态。它会让人们在未来获得更广阔的工作空间,也让企业有了高效率配备人力资源的可能。
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并不出色的推销员,既不善谈,也不习惯与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在网络的平台上,他却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市场营销精英,而且还是在快乐地工作。这大概也是网络给我们生活及职业人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无限价值中的一个侧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