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是刘备特聘的蜀国经理人。善智谋、勤王事,出将入相,鞠躬尽瘁,成就了刘家三分天下。
但他的大才始终得不到最好的发挥,因其在蜀终究受到各种力量和因素的牵制与约束。
对外,他的任务是扩大地盘,壮大实力,早日实现刘备吞并诸侯的皇梦;但从现实出发,面对强魏劲吴,偏安一隅的弱小蜀国,只能先图保全,除非形势十分有利,否则统一天下只是梦幻。因此,诸葛早年的“三分天下”形势分析是正确的,可惜日后渐忘渐狂,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终究功败垂成。即使准魏延计兵出子午谷,以蜀国之力也未必能一统天下。此战略失误,而非但战术问题。试问:羽翼未丰,何以翔千里?
对内,先惶恐于关张,尤其关羽,刚愎自用,孔明不得不花费许多精力去笼络、安抚,否则其总理位置将会动摇;后受限于将弱,除姜维、马岱外几乎没有能带兵作战的,而多少有点能耐的魏延又未能为其所用。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无能将领)做先锋。凡事皆须躬亲处理,如何还有时间制定国策大计?其所能为者无非保蜀国苟延残喘而已。
然则如何排解孔明之惑?
此职业经理之普遍处境也!
皆谓孔明识人不如刘备。何也?
先用关羽守荆州,关羽亡,荆州失;后以马谡镇街亭,街亭丢,马谡斩,孔明自贬三级。
设若前用赵云,后用王平,当不致有误。然诸葛不知乎?非也!其意实在赂强结亲之故。关羽是强势人物,是刘备最信任的人,最重要的职位若不用关羽,怕引起刘备的不满,日后做事就会有障碍;同时,长期直接指挥关羽,会有驱虎逐羊的感觉,毕竟张飞性格单纯,赵马黄没有太亲近刘备,所以远离关羽,事情要好处理得多。至于马谡乃马良之弟,是孔明心腹,用自己人一是比较放心,二是进一步结纳,今后对培植势力有利。
所以,孔明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身处境来用人的,受到很大局限。而刘备乃一国之主,用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当然比孔明好办得多。
在用兵作战方面,孔明可以稍微放手一点 ,毕竟他的谋略比关、张等武将高明一些,至少刘备认为是这样。但如陈寿《三国志》所评: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以,后期蜀国的推进很慢,一是刘备的第一推动力已亡,二是一群拼杀大将相继折损。诸葛无奇谋,最强的魏延则不为所用(不如邹忌气量大),何以成就霸业?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孔明最大的成就是“借”。先借力借势于东吴而击败曹魏,算对吴有贡献,以此为筹码“借”得荆州,并以荆州为基础定成都、进汉中,形成壁垒。
后“安居平五路”,更是借助各敌对方的矛盾和友方威势,以牵制来犯者而成功。
再借“孔明一生惟谨慎”的个人公众形象,冒险摆“空城计”,吓退司马30里。当然,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结论:蜀国对诸葛亮的定位基本错误。如汉初三杰,萧何整军治国,统筹后勤,有章有序;张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统兵沙场,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无敌。而孔明只有萧何之能,却欲尽三杰之职,谈何容易?
蜀国之胜,在于刘备用人不疑;蜀国之亡,在于分职不明。如孔明治国治军,庞统、法正为谋,五虎将及魏延等为帅,其成功概率会大得多。
凡用人先识人,不能识人则不会用人。
刘备能识人,至少能用魏延、戒马谡,高于孔明。但他最大的失误是错用孔明,过度借重孔明,令众星皆暗,在其人为显赫的耀眼光环下,庞统们恐难以尽其才,急于表现而身死落凤坡,好比急功近利而失误者。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