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界实业界朋友,经常感慨,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且听老朱逐一分解.本来,创业做生意,是有成有败,有盈有亏.但是,中国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却明显的表现出了阶段特色.从宏观经济角度说,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转变.老毛时代,中国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商品经济受抑制,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什么消费品都严重短缺,买食品要粮票,卖衣服要布票,牙膏肥皂卫生纸之类什么都要凭票购买.不仅商品短缺,连服务也严重短缺.我老家是苏南鱼米之乡的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大县,改革开放前,革命革到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国营饭店,一家集体饭店,三家做烧饼油条的早餐店.在这种严重短缺的背景下,搞改革开放,允许私人开店经商办企业,生意自然好做.所以说,80年代是充满梦想的年代,只要有胆”下海”做生意,基本都能赚钱.到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上的商品与服务开始丰富起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宏观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特别是两件事情加剧了经商环境的恶化.一件是集体企业转制和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人员被逼进入商界做小生意.本来,投资经商应该是有双重收益的.比如,花3万开家士多店,应该是计算两份收益的,一是3万本钱的投资回报,二是日夜守着士多店做生意的人工工资.但是,由于下岗工人既缺投资渠道,又缺就业机会,他经商就不计较投资回报也不计算劳动力工资,只求能糊口.这就使得经商利润一再下降,最后大家都喊生意难做.第二件事是积极财政政策,投资拉动需求.90年代后期,为了拉动GDP增长,采用了加大投资的方式.虽然政府投资中大部分都是公共设施,但是,当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后,随之而来的企业投资和其他民间投资,却有相当一部分要转化为产能的.本来就严重过剩的经济结构,现在更悬了.比如轿车,国内市场容量也就三四百万台,产能却达到了一千多万台.象纺织,制衣,家电,化工等等行业,几乎全部都是严重过剩.当商品和服务都严重过剩时,价格战就是赢得市场的基本策略,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上面我们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说事.现在,我们再从创业者角度,来阐述老朱的创富四段论.第一阶段,拼胆量.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严重短缺,什么都短缺,至于短缺到什么程度,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有记忆,如果得了失忆症,可以到朝鲜去看看,今天的朝鲜就是昨天的中国.所以,刚刚开放的中国是遍地商机.做什么都赚钱.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不是城市的劳改释放犯,就是农村二流子.缘何如此?因为老毛的革命彻底改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朱当年已经进工厂当学徒工,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考大学,会做一辈子工人阶级.这在当时也是挺光荣的.这是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商的都是城市中犯了”错误”的”社会青年”,农村中不安心务农的二流子.当年牟其中就因为”投机倒把”入狱过.有一份正当工作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冒这个险.所以,第一批经商者几乎清一色都是有污点的人物,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一直到步鑫生,年广久等人物成为媒体风云人物,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后,这个社会才确信,改革开放是真的,不是诱蛇出洞,而后才有了辞职或停薪留职”下海”这事,中国的创富也相应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拼技巧.80年代中期,开制衣厂的步鑫生和生产”傻子”瓜子的年广久,是创富者的典范,他们得到了官方的大力褒扬,由此引发了席卷中国大陆的经商大潮.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从政治性的革命精神,转变到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经商的人多了,竞争自然就出现了.第一阶段是没有竞争的,只要有胆就能赢. 而第二个阶段中,由于竞争的出现,创富者开始重视营销技巧.第三阶段,拼管理.随着供给越来越充分,市场丰富充裕起来,而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市场上立住脚,切一块蛋糕越来越不容易.这个阶段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功能,款式和性价比.创富者的两个关键词,一是研发,二是成本.第四阶段,拼战略管理能力.大约是从1996年开始,国内各个行业的产能都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并波及国内金融和市场,企业经营环境严重恶化.面对环境变化,国内大企业如万科,美的等,都开始了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战略再造,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却越发艰难.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结构,流程,再造,重组.我们把创富四阶段论综合起来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脉络:在第一个阶段,市场对产品和服务极度饥渴,只要有供给,就不愁没销路.而在第二个阶段,由于竞争的出现,销售需要技巧了,那是推销员和营销策划人员的黄金时代.到第三个阶段,随着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开始过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最高明的推销员,最完美的营销策划,也无法把价高质次的产品卖出去,于是,企业开始重视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是为管理时代.如果说第三个阶段,企业视野是内敛的,那么第四个阶段阶段,就是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时代.所谓战略,就是企业应对环境的急遽变迁,寻找机遇,规避风险的企业再造谋略和行动方案.如果说管理是一门关于企业如何”做好”的学问的话,那么,战略就是一门关于企业如何”做对”的学问.现在,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在剧烈变迁,”做得对”比起”做得好”来,要重要得多.战略知识比管理知识更重要.回顾中国的创富者历程,可以看到,这有如是一场马拉松淘汰赛,每一个阶段都有大批创富者被淘汰出局.第一阶段的风云人物如步鑫生,年广久,牟其中等,几乎没有一个幸存下来.而且,这场淘汰赛还在继续进行中.这几年,我亲眼目睹了不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成功者,在第四阶段中屡战屡败.其中确有一部分人,在过去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自信和狂妄,既没有学习的耐心,也没有尊重知识的虚心.至于第四阶段的创富者要学习哪些知识,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下回分解”了.(作者系资深企业战略咨询师 著名产业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