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转载的《2007十大烂书排行榜》文中说“国内某报昨日发布‘2007年十大烂书榜’,结果包括于丹、易中天、韩寒、郭敬明等人在内的一批名作者纷纷入围,而《货币战争》则排名榜首,成为第一烂书。
在该榜单中,从易中天到郭敬明,从刘太医到宋鸿兵,去年的畅销书籍几乎被一网打尽。 排名榜首的是财经类图书《货币战争》,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去年的图书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榜单的制作者给出的评语则是:‘以诡辩的逻辑和阴谋论的思路导出耸人听闻的结论,凭借着子虚乌有的煽动获得数十万的销量。’”我的看法是:《货币战争》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它通过博客、论坛等等低成本传播方式,而取得这样的销售排行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而且,这是草根英雄的一种成功。当然为那些学院派、官奴派、买办派所不能接受和容忍。
但是,在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只要有好的思想和观点,是很容易传播、引起共鸣,并被接受的,从而取得成功的;而不是传统的所谓的“实力”、“身份”、“名气”、“关系”等等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跟这些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谈《货币战争》,就象跟一群被男人包养的女人在谈论“将军血战沙场的豪迈”,她们会认为“有人养着,生活无忧,为什么要去战斗?这不是很愚蠢么?”的道理是一样的。
可是,问题的核心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了解清楚,这些人是以什么身份、有什么水平、从什么角度才这样评论《货币战争》的。
如果他们本身是以买办的身份,那么,国人就要注意,如果听他们的话,就会落下“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帮人家数钱”的结果;如果是以官奴的身份,那么,国人就要注意,如果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的家人不是“体制”内,那么,合法非法参杂的“体制”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永远悬挂在你的头上;如果是以书生的身份,那么,国人就要注意,如果听他们的话,结局可能会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豪华阵容”创办的对冲基金,结果濒临破产,最后,由美联储的格林斯潘组织几个银行出手援救,才没有引起美国巨大金融危机。
了解完他们身份后,才来看他们有什么水平,及以什么水平来评论《货币战争》。如果连《货币战争》涉及很多真实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宗教的信息都把它们一概否定的话,那么,我觉得跟一群只会“掩耳盗铃”式无知的人谈《货币战争》,就象有句闽南话谚语说的那样,意思是“要跟聪明的人吵架,也不要跟愚蠢的人说话”。因此,对他们就不要太理会了,更不要去相信他们。
了解完他们身份后,再看他们有什么水平后,就要看他们从什么角度来评论《货币战争》。
如果他们是以客观角度来评论,那无可厚非,只能说“见仁见智”,不要太计较,还可以作个参考。
如果他们是用中国传统对成功的草根“妒忌”的“自然心理反应”角度,那就很危险了,对他们的评论不但不要接受,还要要加以再批判——就象有个寓言故事所说的道理一样“有一条不会游泳的蛇,看到一头龟要过河,就对龟说‘请帮我带过河吧’,龟说‘不行,你会咬我,我怎么能带你过河呢?’,蛇又说‘怎么会呢?如果在河里,我咬你了,我掉在河里,我不是也要完蛋了么?’。龟觉得蛇说得对:它总不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吧。于是,龟就驮着蛇游到河里,游着游着,蛇看着龟鲜嫩的脖子,还是忍不住咬了下去……龟在沉下去前问蛇‘你这样咬我,你不也要完蛋么?’,蛇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知道咬你我也要死的,但我也克制不住,哪有蛇不咬人的?’”,对象寓言中“蛇”性的中国人,就要加以防范和打击。
如果他们本身只是枪手或奴才,在执行主子的命令,那立场本身就有问题,不仅不要相信,更不要太在意,因为,批判他们没什么价值,最主要的是对付他们身后的主子。
去年2月开始,我因为支持《货币战争》的原因,也在和讯开博,在与“货币战争”互动中也写了很多经典性的文章,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我有的观点也引起国家相应金融体制改革。虽然我对“货币战争”的“货币发行恢复金本位”和“反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但是,我对“货币战争”的爱国爱民族之心还是坚定支持。这也是在《货币战争》争议很多的情况下,我还是对它及编著者宋鸿兵坚定支持的最主要原因。
希望我的看法也能引起广大爱国爱民族的有志之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