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物专访中,我首先打开了《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何志毅教授题为“中国要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的访谈录,大概是由于研究生阶段专业方向的是“跨文化管理”,所以对“文化”和“管理”类的字眼儿比较敏感。
也许,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管理思想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取得成功。更何况,真实的情况是:
一、没有完全独立的、某种文化下的管理思想,美国和日本之间也是借鉴来借鉴去。
二、百分之百的照搬国外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对原有思想和经验的认知程度不可能百分之百透彻,二是不同文化下的企业管理环境之间的差异不允许。
至于中国企业适用于怎样的管理模式?感觉对下边这段话很有同感:
“在管理上,中国人最关注的核心原则的是“情、理、法”,并且是按照这个顺序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情”字在最前面,“法”字在最后面。”
还记得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个管理特性是不分国界的。中国企业中的“情、理、法”管理也不例外。“理、法”更趋近于“科学”的含义,而“情”更加能够体现管理的“艺术”特性。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了解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容易,难就难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适当的问题。所以管理的关键之一应该是何时晓之以理、何时动之以情。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追根究底是因为该动“情”的时候过于没有人情味儿,该说“理”的时候过于自作多情。
在工作中有些体会,不见得对,但还是感觉起码现在还没遇到大问题:就是分清“情”(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和“理、法”(制度化的管理方法)之间的界限。简单而且有效。
制度的制定相对于执行来说要容易得多。当然首先,制度要合理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管理,而不能成为束缚员工的工具,这是接下来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而制度的执行出现问题多半是因为执行者对制度的不认可以及不认知,这主要出于“制度本身不合理”、“制度不够明确”以及“对制度存在误解”的原因。当制度公布之时,务必问问执行者是否明白了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一旦执行者对制度认可并且认知了,凡只是制度相关的工作都严格执行。中国人最爱在这个时候讲“人情”。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特例”,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偶尔违背制度的“开恩”都可能成为制造管理瓶颈的导火索。
再说“情”。不可否认,“情”的成分是中国文化中的重中之重。很多认为中国人比较难于管理是因为“情”的缘故,因为“情”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想摆脱也摆脱不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因为它重要,就更容易成为促进企业管理取得成功的要素。某些中国企业管理失败并非是应为“情”的存在,而是因为用情不当。适当用情的一个重要守则就是:公私分明、奖惩适当。不吝啬表扬和奖励,批评对事不对人。人与人之间不一定会因为工作关系而影响私下的关系,分清楚不同时间自己与对方的角色关系可以帮助你既可以做一个好上司也可以做一个好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