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为人有三级 处世需五计》
阿坚觉得阿强变了。按照他的个性,他会找阿强说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人前不久还是好兄弟呢。 其实,是阿坚自己不明白他与阿强的友谊是有“场合性”的,他不理解阿强此刻的心态——自己身份不一样了,要显示权威,要树立他的主任形象。 再者,一个和上级关系太近的人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知道上级过多的隐私,从而成为其“心头大患”。 所以,作为下级,还是要与上级保持一定距离为好。你不知道哪一天你们之间会因利害关系出现裂痕。上级会翻脸不认人,过去的“隐私”反成最大的心病。想真正地找知心朋友,还是去别处吧! 当然,能够同上级交朋友,说明你已经能接近你的上级了。不过,这种朋友关系的最佳状态是业务上的朋友和工作上的挚友。如果能推动上级在公司中的地位,树立起他上级的权威和形象,你才可能成为他最好的工作伙伴。 记住,上级起用你绝不是为交朋友,而是为了让你为他服务。 6.兑现承诺

在与上级相处的过程中,要使上级对你放心,感到你靠得住,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兑现你对上级的每一个承诺,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始终做到“言而有信”。 战国时期,泰国的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法令,但是他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他就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群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赏十两黄金?”有的说:“这是成心开玩笑吧。”大伙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可能,还是没有人上去扛。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就真的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两也不少。这件事传了出去,一下了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互相传告说:“左庶长(商鞅的官名)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作用了,于是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命令很快得到了执行。 说到做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更是人在职场的重要素质。 在我们周围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有的人本来很有才华,工作也很卖力,但并没有给上级留下好的印象,上级要么置之不用,要么让他“跑龙套”,就是不让他“挑大梁”。原因何在呢?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人“言而无信”,办事不牢靠。往往在上级交办事情时,左一个“保证”,右一个“一定”,而最后并没有按上级的意图把事情办好,最终逐渐地失去了上级的信任。 与上级相处时,最要紧的是你在向上级做出某种承诺前要慎之又慎。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急于表态。当上级给你交代任务下达指示时,你应该洗耳恭听,认真听完,中途不要打断上级的话,更不要在听懂一些皮毛的时候就自以为完全明白了上级的意图,随便做出保证或承诺。你一定要耐着性子仔细地琢磨上级的每一句话,并真正弄懂原意。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在上级讲完后,可以提出细节性问题向上级讨教,直到弄清上级的意图为止。急于表态,尤其是上级没有把话讲完时你就做出某种表示,好像早已成竹在胸甚至比上级还要高明。这种做法只会让上级反感,从而留给上级不好的印象。 表态时不要信誓旦旦。办任何事情,都要“从最坏处着想,往最好处努力”,不可想得太天真,以为什么事都是可以顺利办成的。因此,不论上级交给你的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是难事还是易事,是急办的事还是可以从容办理的事,你都要全力去办。尤其是交代一些看来是易事、可以从容办理的事的时候,不要不屑一顾,甚至在表态时大言不惭地乱说一气。这容易让上级产生一种浮躁、不踏实的感觉。事后即使你把上级交办的事情办得很出色,但只要有一点不如你说的那么漂亮,就马上会给上级留下“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