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内涵》即《科学发展观模型》第4节(1)



第4节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内涵

 

无庸置疑,“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重在落实,只有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与落实时才能显示出科学价值,否则就谈不到“科学”。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需要有方法、手段、工具,否则也谈不到“落实”。为此,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在“落实”的过程中发生再“走弯路”的现象,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对“科学发展观模型”的理解,笔者在这一节提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构想,但愿它能够对走向新世界、新世纪的中国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什么是按经济规律计划、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什么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不能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也不会有“科学发展观”范畴的提出,更不会有“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然而,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并没有把它们局限、停留在一种理论与学说的基础上,而是把它发展成有很强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武器——按经济规律计划。

 

(一)什么是按经济规律计划?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律办事?

 

连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商品经济、资本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过去,为了克服这种矛盾,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选择了“计划经济”。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未使“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超越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后,中国获得了成功。

 

1、什么是按经济规律计划?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相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根据市场的运动规律与变化来进行“经济规划”,并根据“经济规划”来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必要且十分必须。但是,人们千万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前提下,企业、经济体的作用常常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怎么办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事先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比如,我们就不能做“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事,就不能做只顾发展而不管可持续发展的事,更不能做,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牺牲劳动者生命为代价的蠢事。应该承认,人类的历史不可能超越自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必然囊括在生态演化史的里面。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认识史都不可能跨越自然演化的历史!所以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

 

试问,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要将过去的“计划”二字改成为“规划”了呢?当然,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无疑是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如果“规划”与原来的“计划”没有区别的话,笔者相信,“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者绝不会做这一改动的。也就是说,所以将“计划”改为“规划”,是为了向世人表达,我们搞的“规划”是根据规律制来制定计划。

 

那么,什么是经济规划?笔者以为,就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来制定经济计划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是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计划——不管我们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否能达到、实现。当然,这也不是说,人们就可以放弃追求、放弃条件的创造,而是说追求与创造都需要建筑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对称关系”、“对称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以上也正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的原因,表现为“按经济规律进行计划”。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向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决心,也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诚然,它也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走向新世界、新世纪、新农村的方法论武器。

 

2、经济规划的本质?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律办事?

 

毫无疑问,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都是由于有物质在那里运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由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所以物质的运动便具有了规律性。大家知道,客观事物、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谁能找到一种“例外”?恐怕谁也找不到。宇宙、星云、星系,生物、生物体、细胞,分子、原子、粒子等,无不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

 

那么,经济社会等物质形态是否也如此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再问,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什么又叫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就会产生“反作用”?以上已经可以证明,不管是自然物质还是社会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上述还说明,不管是自然物质、社会物质、经济物质的运动规律都是由场来决定。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为何须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第一,市场是商品、资本、资源等经济物质的运动规律形成的场所,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的就是市场这种特殊的经济物质形式的存在与运动规律而不再仅仅是商品、资本、资源等相对微观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因而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仅仅从某种具象的经济物质出发显然是不成的——如不能仅仅从资本增殖的角度出发。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与法律体制主要维护的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难以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如美国就不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也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的只能是资本经济制度——虽然他们也制定了许多对发展市场经济有利的法律与法规。可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不同了,由于相当一部分财产在国家手里,所以有利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只要能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办事人民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反之,不管选择的是多么先进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其经济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起来。这是因为规律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一种最伟大和最具有价值的资源也!而且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源”。科学之意义不就是为了揭示、认识、开发和利用规律这种“无形资源”?

 

(二)什么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划管理?

 

中国经济在高速、持续增长了27年以后,还能持续、高速增长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再能高速、持续能增长多少年?上述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向它的人民和世界说清楚的。为此,为阐明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走向新世纪、新世界的中国人民,才构建出了“科学发展观模型”。

 

1、什么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什么客观依据?

 

想作到“按经济规律办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经济规律;要想了解什么是经济规律,又需要首先了解经济规律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大家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或者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规律的物质性”即关系到“规律物质的运动规律”。“规律”这种东西难道还有其“运动规律”?

 

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规律是物质的运动法则而非是凌驾于物质之上的东西即所有的规律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因此,当人们将不同物质的规律拿到一起进行比较时,势必会发现具有“共性”的东西,所以,提取“公约式”后,人们才会发现“个性”的东西。而“非个性”的东西即“规律的规律”便产生。笔者称其为“广义价值规律”或“规范价值规律”。

 

第一,所有的规律都是一定、具体和有所指的,并且都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产物,是物质决定意识过程。第二,物质不仅可以决定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自身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第三,由于规律具有上述特征,所以,也就决定了,人类与规律的关系——即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类处于一种适应、服从的地位;第四,由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所以人类有将规律转化为资源的可能性。

 

反之,如果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反科学的——由于有错误的、反科学的前提在先——那么,人类对规律这种资源的利用就变成了各种规律对人类错误、反科学的认识、行为的反作用,结果就会使事物、物质的“反价值属性”之生成。而且,可以肯定地说,人类所犯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错误无疑都是由于对包括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在内的各种规律的违反造成的。

 

如此,什么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当然是遵守、按照、服从“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所有的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办事的简称。比如按商品的、资本的、市场的、价值的运动规律办事就属于上述范畴。事实证明,只要能够按经济物质的运动规律办事,我们的事业就能够获得成功。而中国经济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业绩?当然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

 

2、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本质?为何体现按经济规划管理?

 

无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可以落实到实处的“模型”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一步,也是起码的一个条件,否则就谈不到落实的问题。第二,就是要善于根据“模型”的要求来制定以“科学发展观模型”为蓝本的“经济规划”;第三,根据“经济规划”的要求对经济事物、物质进行管理,简称为“规划管理”。由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述予以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规划管理”已不仅仅是个“经济计划”或“经济规划”的范畴,也不同于“资本经济”、“计划经济”,而是能否“按经济规划管理”的意思。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经济规划管理”已经具有了“贯彻”或“落实”的意义。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如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诚然,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和获取价值的过程!

 

这的确不是个容易处理好的问题,因为价值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不能发现不同层次与意义上的价值的区别与联系,那就很容易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正由于如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怎么落实?不能区别“价值差异”,不能发现不同价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成吗?诚然,里面存在着一个实现“价值对称”的问题。

 

为此,为实现价值对称,“科学发展观模型”的构建者及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但是,有了“规划”不等于就能“落实”。为此,为了达到“落实”的目的,我们势必需要“按经济规划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经济计划的本身就是一种手段、方法,就是为了实现“经济规划”的目标。当然,“按经济规划管理”也是为了达到实现“经济规划”的目的,总之它们是一个意思。

 

那么,“按经济规律办事”体现了什么?可以肯定,就体现为“按‘经济规划’统筹管理”,笔者把它称为“按规划管理”。或许有读者问,为什么叫“规划管理”而不叫“科学管理”或“统筹管理”?第一,“科学管理”范畴是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一种理论、学派——以美国泰罗为代表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泰罗制);第二,“统筹管理”难以阐释“按经济规划办事”,而“按规划管理”则不同。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内涵》即《科学发展观模型》第4节(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120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模型的内涵》即《科学发展观模型》第4节(1)》为网友红粉玫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