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新的迷失:新技术发明者与投资者必备》
不计其数的创业公司失败了,其中许多案例就发生在科技行业。尽管被称为全球最有创新性的科技公司,苹果电脑花在研发上的资金却仅占销售额的1%,远低于本行业平均标准。看起来,自上世纪4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研发以来,科技产业最有效的研发工作也无法避免粗疏与将就。

"科技领域--事实上--整个科技产业 本不必遭遇如此惨烈的失败。" 单纯地认为,安迪·葛洛夫法则会一直持续下去,并没有错,但是相当有局限性。与低得可怜的成功率相比,与数量惊人的失败相比,科技产业带来的损害才是问题所在,其中,主要一点是: 大部分用户厌恶科技。 科技的潜力是证明能为每个人带来好处,包括从创造者、发明者到60亿地球人。如今这一观点正在被颠覆。 "科技是一件奇怪的事。它一只手给你带来巨大的好处,另一只手却持刀插中你的背心。" --斯诺(C.P.Snow),英国作家、科学家,《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71年3月15日 ● 回应 "科技并不友好。它不等人,也不主动说‘请‘。在创造一个新系统时,它给现有的系统带来打击,而且经常是摧毁性的。"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来自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的这种观点,代表了产业、科技及其创造者的常见关系。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解读熊彼得的原话:"工程师创造新技术,这世界由此改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检验低得可怕的成功率,可能被视为对创新世界的一种打扰。当然,这也是新科技创造的一种论调。 对变化的研究中,很难找到谁会愿意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但是,科技生态系统中,必须包含人的因素。事实上,科技生态系统也不愿意被研究--如同老板通知大家,几个月内,有人来跟踪记录我们的行动,以帮助寻找更好的工作方式,其结果是大多数人冷淡的态度。 所以,更多时候,这些检验失败率的研究工作,并不受欢迎,而且会遇到抗拒的冷脸。这使我们像得了选择性失忆一样,只考虑那些成功者的经验,诸如个人电脑,而忽略了失败案例的教训,比如可视电话。那些风险投资界刚愎自用的鼓吹,在90%的失败面前,仍然被称为出色,是不是有人停下来好好反思过这种论调?为10%的下注成功沾沾自喜,是不是有点怪? 忽略失败不计,你当然可以下结论,说这个系统运作良好。安迪·葛洛夫法则和摩尔定律,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能享受科技创造的奇迹。这种被称为"价格弹性争论"的问题,恰恰是我们需要担心的。 他们说个人电脑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我却认为,他们错了。 ● 个人电脑的经验 艾伦·凯在施乐的PARC(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面试: "你认为在PARC将能达到多大的成就?" "个人电脑。" "那是什么东西?" --米切尔·希尔兹克(Michael Hiltzik),《 Dealers of Lightning》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施乐PARC的艾伦·凯把他的个人电脑叫做时间机器。他的解释是,感谢摩尔定律,价格随着时间将会下降,伴随而来的将是市场上升。他是对的,事实的确如此。艾伦·凯这位有传奇色彩的计算机天才,已经从戈登·摩尔1965年4月的文章《在集成电路中填入更多的元件》(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电子》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中看到了未来。 这就是问题。尽管摩尔定律是必要条件,但却不是个人电脑市场增长的充分条件。确实,如果价格没有跌到吸引广大潜在客户的程度,许多好产品的市场也许根本成长不起来。想象一下跳蚤市场,很少有人仅仅因为价格便宜,就买回丑陋的T恤、废旧个人电脑之类的东西。 说艾伦·凯是个天才,不单是因为他原地等待摩尔定律定时发挥作用,更因为他等着图形用户界面(GUI)--也是施乐PARC发明的--来启动市场。摩尔定律可能使个人电脑的价格下降,但是图形用户界面使数百万人会操作电脑。这才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个人电脑市场巨大增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