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人财富史纲:金钱的秘密》
所以金钱这个东西从它最早诞生以来,就注定了一定会是件没有用的东西。 要知道,金钱这个东西是因为人类的交换行为而被发明出来的,但最早的交换行为发生的时候,金钱肯定还没有被发明。 正是因为金钱这东西什么用处都没有,才被早期的人类给他创造了一个用途——充作交换用的等值替代物。 早期的人类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这些部落在地球上东一个西一个,有的相隔万里有的近在咫尺,但不管这些个部落相隔多么遥远,只要有交换行为发生,这一规律就会起到作用。 部落之间会发生交换行为,同一个部落内部也会有着交换行为的发生。为了图个省心,我们就拿部落之间的交换行为说事好了。 有这样两个部落,一个部落以捕鱼为生——我们就称之为鱼部落,另一个部落则会制作陶器——我们称之为陶部落。鱼部落想弄个陶罐来装水,这样的话他们就用不着每当口渴的时候要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河边去喝水,剑齿虎蹲伏在那里守候他们多时了,他们实在是不想跟剑齿虎较劲。而陶部落则想弄几条鱼来尝尝腥,换换口味。 于是鱼部落就用他们捕来的鱼换陶部落的陶罐,一只陶罐换两条鲜鱼,这样大家各有所得,皆大欢喜。

有了鱼,又有了装水的陶罐,这样原始人的生活就进入了幸福的小康阶段,然后他们又琢磨着弄块肉来吃了。 于是鱼部落拿鱼去和肉部落换肉,陶部落也拿自己的陶器去和肉部落换野味,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正当鱼部落和陶部落正幸福的端起陶罐吃肉,放下陶罐骂娘的时候,最善于养殖的果部落也跑来了,希望能够加入到这个全球经济的共同体中来,于是鱼部落的鱼、陶部落的陶器、肉部落的野味和果部落的果子,这些东西就乱七八糟的交换了起来,两条鱼换一只陶罐,两只陶罐换一只兔子,一只兔子再换一堆果子,按照这个公式推导下来,那么就是四条鱼能够换一堆果子。 可是在交换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并不是这样,很有可能果部落更想吃鱼,结果是一条鱼换了五堆果子。 最别扭的是,当鱼部落想吃肉的时候,肉部落却想吃果子,肉部落不愿意把肉换成鱼,而果子部落却只想得到陶罐,也不愿意把果子换成肉,结果这个交换就出了大问题,无法如愿的进行下去了。 这倒是商人的好机遇来临了,可是原始人却受不了这个,别说原始人,就连现代人也受不了。交换行为本来只是图一个方便,结果这个交换却成为了比任何事情都麻烦的差事,所以大家就琢磨着找个东西来做硬通货。 这个硬通货必须是大家都需要的,只有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够成为硬通货。 可是不论是鱼、陶罐、野味还是果子,都不具备这一点,因为这些东西各有各的用途,正是这一点才成为了这些东西不能构成硬通货的麻烦。 只有大家都不需要的东西,才是大家最需要的东西。 这一规律的反命题也成立,凡是大家最需要的东西,肯定是价值最低的东西。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理由很简单,如果拿鱼做硬通货,那鱼部落可就占到了天大的便宜,而如果拿陶器、野味或是果子做硬通货,那么另外三家部落中必然会有一个部落占到了天大的便宜,自己吃点小亏不要紧,但别人占便宜那就不合理了,这是人心所向,人性所在,你抬杠也没用的。 是麻烦的是,你如果拿鱼来做硬通货的话,很可能果部落压根就不爱吃鱼,不需要这个,那么这个交换行为对果部落来说就太不公平了。 无论你拿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做为硬通货,总会有人不需要它。 而这个硬通货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人人都需要才行。 只有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够符合人人都需要的条件——人人都需要它用来交换! 所以最终各部落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别占便宜,做为硬通货的物品,必须是每一个部落都不需要的,这样才能博得一个“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