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全球化中的贫富(1)
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这个发现,让许多专家、媒体人士大为吃惊。不过,再想想另外的因素就更令人吃惊了。这几年,大批墨西哥非法移民涌入美国,墨西哥裔马上要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几千万。这些人几乎全是干粗活的。他们因为身份不合法,常常拿市场价以下的工资,把劳工的薪金水平拉下来了。如果没有他们,劳工的收入提高速度肯定会快得多。 为什么在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会出现这种“脑体倒挂”的趋势?最近这三四年是否只是贫富分化、知识升值的大潮流中的异常现象?大家还很难形成一个共识。不过,这个数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影响。换个新角度看问题,发现这未尝就不是个新的大趋势的开端。 人人都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企业外包,制造业和干粗活的劳动阶层是直接受害者。其实未必。比如,衬衫、玩具这种好运输的低端产品可以由中国来制造。但私车这种运输不便的产品,在靠近市场的地方生产还是有相当的优势。最近美国汽车业被日本打得节节败退,日本、韩国的汽车公司纷纷跑到北美建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本地生产,近水楼台,可以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时尚、及时供货。所以,最近美国的制造业创造了许多工作机会。 更重要的是,许多体力活是无法外包的。比如卡车司机、搬运工、建筑工人、清洁工、售货员等等,必须留在美国。反而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工作最容易外包出去。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把全球的办公室整合在一起。从金融分析、工业设计、软件制作、医学研究,几乎无所不能外包。美国的受教育阶层,比劳动阶层更容易受全球化的冲击。上述的变化,无非是反映了从蓝领全球化到白领全球化的转型。
以这个眼光再看看外包的接受地中国和印度,不免不寒而栗。中国这几年已经成了世界工厂,印度则是世界办公室。但世界工厂的潜力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而世界办公室则刚刚开张。从大学培养的人才来看,印度明显优于中国。在白领全球化中,印度的现在和未来都压中国一头。可见,全球化的好风水,正在从中国移向印度。我们已经不是什么居安思危的问题,而是要居危思危:我们的好日子,是否已经快过到头了? 两位美国穷人的命运 最近有些“经济学家”讨论先富的如何带动后富的问题,中心还是落实在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仿佛效率和公平根本无法相容。“主流经济学家”们早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比如张维迎说最低工资制度会伤害经济,这一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张五常则说,福利不是说搞就能搞的,美国的福利制度祸害很深。当他不得不面对美国所创造的世界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时,竟狡辩说那是因为美国地大物博,可以瞎折腾。好像福利不那么好的俄罗斯就不是地大物博。 最近“时代周刊”的一段报道,颇能帮助我们理解福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该报道描述了两个清洁工的命运,以及背后的制度,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例证。 一个清洁工叫Craig Jones,在辛辛那提工作。他的职务是清除垃圾。这在清洁工中也是最脏最累的活儿,只能晚上出工。他一晚上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一小时挣6?5美元,一个月五百多美元。他找到最便宜的房子,一个月租金215美元。把电话和水电费支付以后,剩下的钱够吃饭就不错了。他的小房间无任何家具,只有一个床垫。他已经几年没有买衣服。另外,他没有任何福利,没有休假,没有病假。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不干活儿就没钱。他当然买不起车。深更半夜下班后在危险的街道上步行回家。最近他被抢劫,并遭枪击,但包扎好伤口还得和臭气熏天的垃圾打交道,根本顾不上考虑伤口是否会感染。 在300英里外的匹斯堡,则有另一个清洁工,叫Robyn Gray。她负责的是一个会议中心的卫生,工作环境干净得多。她一周工作40个小时,一小时12?52美元,年收入两万六。同时,她享受健康保险,三周的年假,三天的个人假期。她用她和她丈夫类似的收入,不仅买了房子,而且把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大学。
更多阅读
第8节:市场中的阳光(1)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市场中的阳光 舆论和业界一直期待着信息公开。而说真话需要勇气,更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广信和粤企的选择就说明了这一点。须知,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唯有今天一次次付出较小的代价,才
第9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4)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除此之外,有些大学不满足于"工厂不动,产品出口"的状态,企图把教育的"车间"、"厂房"都扩张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建分校。不过,建分校是低层次的教育全球化。名校不可能全球建分校。因为世界
第8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3)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民族国家兴起的产物。比如美国的大学,目标是培养所谓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盎格鲁-撒克逊白种清教徒),以古典训练为主干,常青藤的学生来源
第7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2)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反观美国,仅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55位获奖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学教书,14位接受过芝加哥大学的训练或曾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而美国这种重量级的大学,还有许多
第6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1)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由于有雄厚的实力和教育质量,又有灵活的体制,使各个层级的大学都有增长的空间,所以在全球化中的竞争中有望全方位地征服世界:既把全球的精英招揽到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