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再融资方案已经彻底击溃了股市多方的防线,上证指数昨日创出本轮调整新低。
我们都知道,股市有着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直接融资相比较于间接融资,更市场化,效率更高。融资也是企业上市的一大基本诉求,如果成本高于间接融资,也没有企业愿意上市了。但我们的股市为什么就承受不了呢?问题首先还是在于一个度——平安计划增发融资1200亿,而去年96家中小板公司合计募集资金不过373.2亿元,全年71只开放式基金募集规模不过4191亿元,如果再连续发生大盘股再融资事件,以A股当下的市场规模和每天的成交量水平,哪里承受得住?
除了度,另外还有一个回报的问题,也是A股上市公司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目的自然是追求回报,无论是现金分红还是股价上涨,都是回报的形式。但据有关统计,1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佛山照明等公司,上市以来现金分红超过筹资额的不超过10家。昨天公布年报的两家绩优公司,每股收益都超过0.9元,其中一家主板公司10送10股派5元,一家中小板10送6股派0.67元。表面看回报丰厚,但那家主板同时提出公开增发不超过1亿股,按昨天股价打个9折的粗略算法,筹资至少30亿元,那家中小板拟公开增发1500万股,融资不超过3.5亿元。
如果仔细帮这两家公司算一笔帐,会是什么结果呢:送股本质上是帐面游戏,只是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变成了“股本”,市场的自然除权使得股东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收益,而现金分红两家公司累计送出不过5亿出头,从投资者手中拿走的却是30多个亿!
这两家公司股价昨日分别暴跌5.49%和8.77%,远超大盘。
我承认这样分析有偏颇的一面,毕竟有一些投资者从股价上涨中获得了不菲收益,成熟市场也有很多公司从来不分红,而是以业绩增长带动股价上升的方式给股东带来回报,但我们有多少上市公司是这样的呢?再加上此起彼伏的“不圈白不圈”的再融资,又如何能够使投资者坚持对公司的投资呢?
有一位基金经理在评价这波再融资大潮的时候说:“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不趁着高市盈率阶段融资,就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从这个角度看,公司的再融资冲动其实是理性经济人的本质体现,但在我们这个新兴市场,在市场承受能力有限,上市公司回报能力不佳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集体性再融资冲动还是不能过于市场化,管理层的适度调控依然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昨晚证监会关于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答记者问,给出了我们判断市场底部的一些分析角度。这次平安最终获批的增发规模到底有多大,无疑是衡量管理层调控能力和决心的一杆标尺。如果不如广大投资者之意,只是略做调整,依然在800亿到1000亿级别,市场再一轮的暴跌不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