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读国内的博客,我很明显的一个感觉是,虽然有许多精彩文章,但大部分网友,语文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回帖,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表达一下情绪,对博主说一声支持或反对而已。诸如“顶”、“好”、“反对”、“抢沙发”这类词特别多,完整的句子都很少。有人说这是博客的固有特点。我看未必。看看美国的一些博客,长篇讨论就很多。我们的博客的风格,反映了我们的网友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缺乏。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教学生如何思想、如何表达思想、如何辩论。博客热反映了年轻一代这方面的饥渴。语文教学应该在满足这种饥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思维、写作、辩论的能力。 还必须指出,互联网、博客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权威主义话语体系。老师说、学生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瓦解。我们这代在单向传播模式中长大的人,不仅要教学生、孩子,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来适应这样的挑战。这次韩寒和白烨的辩论,竟使白烨无法消受,不得不关博。这对我们这一代为人师长、父母的是一个警告。单向说教的模式,连“后80年代”的一代都对付不了,马上“后2000”的一代又会长大。难道我们在和年轻一代交流时能想出来的,还是那几本古书吗? 馒头,屁,博客

最近互联网特别是博客上的几出戏格外好看。先是胡戈与陈凯歌因“馒头”斗法。陈凯歌自以为有王者之威,气势汹汹,却被一块馒头噎住。然后是所谓“韩白之争”。仅高中毕业的韩寒,一个“文坛是个屁”,竟令父辈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权威白烨不得不关博。这些事情看似不相关,实际上却反映着一个新现实:互联网特别是博客的出现,使“公众”在中国诞生。这一“公众”,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和文化的权力结构。而许多精英,还生活在消逝的世界中不自知,一味按老一套办事,结果自取其辱。 陈凯歌收拾胡戈也许是最不可思议的。陈凯歌本应该是很新潮的人物,有国际声誉,经常出没于世界各地,算是有见识的人。但这件事情表明他似乎还生活在中世纪。他的电影被胡戈拿来剪辑搞笑,说明他的作品已经内化为胡戈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胡戈的创作不过是对自己生存的状态的一种再认识。这本来是证明了陈凯歌的影响,是对他的抬举。怎么会闹到要起诉人家呢? 我不妨讲一个美国的例子。2004年总统大选,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辩论一完,晚间笑星就拿双方开心。做法是把辩论录像剪辑放到意想不到的背景中逗乐。NBC的Jay Leno取笑克里的剪辑最为经典。不妨照录。 克里在竞选中被攻击为风派人物,没有自己固定的立场。在辩论时,主持人也问他:为什么你的立场总是变来变去?克里辩解道:“I kept one position, one consistent position。”中文翻译,就是“我采取一个立场,一个始终如一的立场。”Jay Leno抓住英文中的position一词多义,可以解释成“立场”,也可以解释成身体的“姿势”,所以把这一段录像重新剪接,自己当主持人提问:“克里参议员,你怎么能把卧室里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于是克里在被剪接的录像中出现,一本正经地把上面的话说了一遍。在这个新背景中,同样的话就应该翻译成:“我保持一种姿势,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姿势。”我当时看了,足足笑了两天。 胡戈对陈凯歌,不过也就是干了类似的事情吧?这种事情在美国,几乎每天晚上的电视中都会出现。Jay Leno通过剪接错位嘲弄布什的东西更多,也更损。难道他能被起诉吗?恰恰相反。这些政治家在竞选时,还巴不得到Jay Leno的节目中做客,因为看这种喜剧的观众,比看电视新闻的人还多。 为什么在人家那里所有当事人对这样的事都有幽默感,到陈凯歌这里就要打官司起诉捣蛋鬼呢?因为人家的精英,叫“公众人物”。“公众”是他们成功的基础;他们则成了一种公共产品。大家把你拆开揉碎、重新组合,你也就无权过问了。按这个道理说,你陈凯歌成功靠什么?还不是靠大家看你的电影?人家花了钱看了你的电影,你就卖给人家了。难道人家还不能按自己的兴致把买来的“食品”“消化”一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