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当初我在网上开博客,是由编辑代劳。他们给我的博客起的名字,叫“新启蒙主义”。背后的基本理念,还是士大夫的传统:知识分子是来教育老百姓的。后来我坚持把名字改成“反智的书生”,承认自己是读书人,但不承认知识分子的道德优势,希望加入反智的潮流,推倒知识分子的文化垄断。 可惜,在掌握着文字权力的阶层中,意识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反而是称网络舆论是“非理性”、“不代表民意”的大有人在。如今,“网络暴民”的语汇又出笼了。在我看来,“网络暴民”固然不是没有,但“知识暴君”却可怕得多。网络民主,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老百姓丧失了文化权利几千年,刚刚开始为自己说话当然缺乏经验。但是,随着他们越来越成熟,网络文化也将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美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尊重长辈 广西邕宁高中高二进行语文月考,要求学生以“倾听与人生”为题写篇文章。一位同学的作文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评,并且用“丑陋”、“奸诈”等词语描述一些教师的行为,结尾还借用了周杰伦“四面楚歌”中的歌词:“摇屁股的狗,虽然我们不是朋友,但你们还能做我的狗。”学校将作文复印给每一位老师,该学生也被告知如果不“主动”退学,作文将会被放进档案。此事经媒体报道获得广泛关注后,校方随即又表示不会开除这名学生。 我把这篇作文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对这个孩子的才华、文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惊叹。我甚至建议我的母校母系北大中文系能够考虑破格录取这位学生。这个学生短短一篇小文,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击中了我们教育的要害,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和师表的人好好上了一课。 在中国的传统中,成人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也贯穿在我们整个的教育中。结果形成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是最尊重成人的权威的。但是,在社会的实际生活里,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最不尊重上一辈的。这一点,在美国生活一段后感触尤深。 去美国前,总听人家说美国人没大没小,儿子叫自己的父亲小名,甚至人情冷漠。来了一看,虽然没有听过哪个孩子叫自己的爸爸小名,至少表面上似乎和大家说的差不多。但时间一久,发现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表面上对长辈大大咧咧,心里实际上很尊重,长辈的权威也很大。有一次上日文课,一篇课文讲到现在公司里的年轻职工对老职工不像原来那样尊重了。老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我就用米德的代沟理论进行了一番解释:在过去的时代,社会变化节奏慢,年轻人一般只是重复上一辈的经验,凡事要向“过来人”请教,所以对长辈当然尊重。如今社会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不可能重复上一代的经验。相反,要应付未来的挑战,年轻人往往比上一辈掌握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等等。长辈常常还得向他们请教。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对上一代服服帖帖。 想不到,此言一出,美国同学立即群起而攻之:你以为你仗着年轻,会玩儿什么计算机,就可以代替长辈用生命积累起来的经验吗?古代打仗,年轻人当然比老人是更有效的战士,可人家为什么尊重老人?我一下子晕头转向。倒不是想不出道理和人家辩论,我吃惊的是:这是在美国吗?怎么这些没大没小的美国毛孩子们一下子变得都像是孔家弟子? 再仔细观察,美国文化崇拜年轻,但是年轻人非常认真地研究长辈的经验。人们常常开玩笑说,美国的孩子,在上高中和大学时把自己的父母看成天下最大的傻瓜,但大学毕业典礼时,一下子觉悟到父母是最了不起的智者,以后就开始如饥似渴地从上一代那里吸取智慧。所以,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没有断层。因为每一代人都尊重上一代的经验,并且会把上一代的经验当做最宝贵的传统珍藏起来。

中国则相反。哪怕是最近的历史记忆也无法保留。年轻人根本不在乎上一代的经验。现在的孩子,连40年前发生的那场大灾难也不甚了了,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他们那样盲目崇拜毛泽东为什么会担心。长辈和下一代一交流,就演成“韩白之争”,小的对老的要说的无非是一句话:你算个屁。不久前大家讨论大学住校的问题,我和网友的主流看法不同,就回忆起1979~1983年上大学时在北大住校的收获。一些网友回帖说:“看看他讲的这些事情,就知道这个人有多老!还不赶紧闭嘴,谁有闲工夫听你扯淡!”代际的关系是如此,你还指望我们会有历史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