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长辈这样不敬?说到底还是长辈自己的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怎么教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你。 我们教育孩子,大体还是用权威或者说权力来强制。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中学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同学。我常常发现他脸上青一块紫一块,问他怎么回事,回答说:“我爸打的。”后来他告诉我他常常和父亲对打。我自然匪夷所思,说这怎么可以。他回答:“你他妈懂个屁!这叫独立战争。”果然,后来他说他爸再不敢打他了。因为他爸经过几次交手,发现打不过他了。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着大致的逻辑。大人有权力时,就用权力驯服下一代。下一代长大获得了权力,就会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我们教给他们的,就是这种权力利害。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长得比你壮了以后还尊重你吗?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出版了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Uneq? ual Childhood),讲的是类似的事情。她走访了美国不同阶层的许多家庭,呆在人家里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她发现,中高产阶层和劳动阶层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明显不同。在中高产阶级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非常平等,平时谈话就像是朋友交流。从三四岁开始,父母和孩子有分歧,就要讨价还价、达成妥协。孩子服从的是道理而不是权力。这看上去父母毫无权威,连买哪个玩具的权力都没有。但孩子长大后,却非常尊重、热爱父母,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更重要的是,这样长大的孩子有信心,养成了提问题、思考、辩论的习惯,学业出众,特别知道如何和各种社会组织(如学校、公司)打交道。所以事业非常成功。 劳动家庭的孩子则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家长给孩子的指令很简单: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特别是社会组织打交道。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说话。我在耶鲁读书当助教时,教书要对付的是中高产阶层的子弟。他们常常不等你讲完就打断你,然后又提问,又讨论,从什么角度想问题的都有。后来到萨福克大学任教,学生主要是劳动阶层的子弟。他们总是你讲什么听什么,脸上一点表情没有。你问他们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甚至会说:“不知道,我脑子一片空白。”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劳动阶层的子弟,长大失业、犯罪的比率特别高。这种家庭文化的不平等,是日后贫富差别的根源。 广西那位高中生的作文,最有洞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了“我们不是朋友”的事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人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做朋友。因为那样就放弃了成人的特权,什么事情都要说服孩子,使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但是,使用权力支使孩子虽然有一时之便,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得到报应。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成人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文化,也就成为我们塑造未来的起点。 就“抄袭”事件答王晓渔 王晓渔先生:

谢谢您对我“抄袭”的质疑。现在简要答复如下。 我人在海外,写的评论是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写此文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事件(记得最初还是在《世纪中国》上看的,后来也有其他媒体报道)。看了以后,我根据印象复述了事情经过。当时根据的本子是否是您的文章,我确实没有印象。不过,我因为不在国内,没有独立的消息来源,一般在复述时尽可能忠实消息来源的原文,免得出错误。在这大约100来个字中,除了“四面楚歌”的歌词外,大概有70多个字和您的叙述基本一致。 我不记得您的文章讲了什么。但是,我自己写文章时,除了引述有关报道外,全讲的是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想把“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介绍給国内的读者。现在把文章附上,供您参考。也希望您把自己的文章全文贴出,帮助我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文章是否特别雷同。当然,在引述您的(也可能是引述了其他引述您的文章的人的)文字时,如果几十个字雷同,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我想我如果在文章开始时加上“据王小渔先生报道”八个字,这样的不快就可以避免。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在此向您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