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讲这些陈年老账,无非是说,中国的媒体刚刚起步,开始时秩序乱一些是可以理解的。用所谓“成熟市场经济的媒体”要求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媒体可谓驴唇不对马嘴。从管理的角度看,几家大集团控制了媒体似乎效率高一些。但是李先生忘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几家有财政资源和政治靠山的集团把持舆论,扼杀了商业媒体的活力。 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远远超出准确报道新闻。媒体所创造的,是一个“想象共同体”,使社会中形形色色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共同体的纽带。这是所谓“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否则,一个社会中大家形同路人、互不关心,成了孙中山所谓的“一盘散沙”,没有了聚合力。媒体要扮演凝聚社会的角色,就必须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当年北美殖民地的媒体突然活起来,就是因为“准入”的门槛特别低,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以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声音。所以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从波士顿到弗吉尼亚的风土人情、经济结构各异,但大家突然觉得自己属于一个共同体,要为一个目标奋斗。这也是美国革命最后成功的关键。如今中国商业媒体要发展,就必须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必须降低准入资格。互联网正是因为准入的门槛低,容许普通百姓比较随便地发言,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女童李思宜的悲惨故事、一系列矿难、大学招生丑闻所引起的公愤,到最近的虐猫事件,网络正在创造健康的公共舆论,使中国的社会变得更人道、更有同情心,也对各种过去见怪不怪的不光彩行为起到了威慑的作用。看不到这些,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作文章,试图堵住老百姓的嘴,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知识特权阶层面对平民化现代社会的最后挣扎。 我个人在新浪开博客,不久前因贴出的“假如明早醒来,我们的母语变成了英文”一文,遭到排山倒海般地谩骂,许多语言不堪入耳。对这样的语言,如果过分强调网络卫生,用行政手段禁止,只能使写这些话的人感到更压抑,进而寻找其他机会、用更脏的话表达自己。这样管下去,很可能越管事情越多。所以,我面对这些语言,严格坚持一字不删的原则。不仅如此,我还把这些帖子编辑出来,让写这些话的人面对自己:你们自以为在捍卫伟大的中国文化、美丽的中文,难道这就是你们捍卫的东西吗?结果,大部分人停止骂下去了。我相信他们会反省,会想出更有效的办法和我辩论。网络语言和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
![第59节:我们的母语变成了英文(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44417907691.jpeg)
我希望一些习惯了精英生活的人,能够尊重那些批评自己,甚至骂自己的人。中国的媒体,也应该容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大家在网上骂来骂去固然不好,但总比互相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好。我相信,假以时日,即使是那些互相骂来骂去的人也会发现:尽管大家意见不同,但还是关心共同的社会问题,大家是在一条船上,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彼此之间还是要互相承担责任。而这也是媒体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假如明早醒来,我们的母语变成了英文 如今到处听国人报怨:中文冷清,英语虚热,3亿人学英文,既是教育浪费,又是发疯。更有传统的卫道士,指责年轻一代崇洋媚外,生怕中国文化被英语所征服。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假如明早醒来,我们的母语突然变成了英文,后果是什么?我知道这是个不可能的假设,或者说是在做梦。但这究竟美梦还是恶梦?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中国的GDP增长率会高几个百分点,人均收入会大幅度提高。首先,靠英语的优势,中国会在全球化中最肥的产业——服务业中迅速崛起。许多美国人的工作,会“外包”给中国人。从电话服务、产品咨询,到财务管理、医学分析等等,中国人都可以通过现代电讯网络直接打入世界市场,像印度一样成为“世界办公室”。 第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消除了语言障碍,对自己海外的主要市场会更熟悉,更容易摆脱靠海外厂商的订单过日子的局面,自己直接开发产品、跳出不得不“为世界打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