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 邮编:110036
媒体报道,在A股上市仅一年,中国平安就确立再融资方案,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不超过412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债。按当时中国平安的收盘价计算,其融资规模达1300亿元。而且这一天文数字的融资额,还因为“有关需要”,不能透露募资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此次再融资仅在A股进行;在H股上市近四年,却未曾提出任何再融资计划。自2004年6月24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以来,平安不仅没有提出过任何再融资方案,而且分红一直积极。报道称,公司在H股上市后,先后有过三次分红,分别是2005年6月每股分红0.14元人民币,2006年5月,每股分红0.20元人民币,2007年5月,每股分红0.12元人民币。当时的平安股价仅为20港元左右。由于表现出色,公司的股价从10港元的发行价暴涨到2007年的120多港元,H股股东收益良多。
与H股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平安在A股上市一年来,仅在2007年8月实现每10股派2元的分红,也就是每股才分两角。要知道,当时的平安股价在一百元以上,也就是说投资者拿一百元买它的股票,仅仅分到红利2角,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利息。
同样是平安,为什么在两个市场有如此不同的表呢?个中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
同样的公司,却有不一样的表现,这正反映了中国股市问题之所在。概括地讲,就是中国股市是一个软预算约束市场。软预算约束是学术术语,用通俗的话语来讲,就是借钱不还,或者超出自己的支付和偿还能力多借钱、多花钱。朋友,募集了股份,可以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分红,这不是借钱不还又是什么?给定借了钱可以不还,或者只是象征性地还一点,你不会大借特借吗?给定香港市场借钱必还,而大陆市场可以借钱不还,你会选择在哪个市场借钱呢?话语可以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叫做融资或者再融资,但问题的本质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我想,对于任何理性经济人来说,答案都是不言自明的吧。
那么,为什么中国股市软预算约束呢?是哪些因素使得我们的股市软预算约束来的?
中国股市软预算约束,原因之一在于上市公司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是不会创造好的利润的,因而一般来说没有红利可分。就算个别企业能够创造好的利润,它凭什么有激励把利润分给股东们?想一想吧,当了这一届董事长,不知道下一届董事长谁来当,为什么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能肯定别人会不会,但我谢作诗应该不会的吧。
诚然,仅仅因为企业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性质是不能导致股市软预算约束的。企业没有还钱的激励,那么投资者就不应该借钱才对。这就引出了中国股市软预算约束的原因之二,涉及我们的资本项目能不能自由兑换,我们的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是不是分割的问题。由于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我们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没有选择投资的余地。一堆烂柿子,买不买,不买没有了。没有出路,还得买,但购买股票的着眼点变化了,不是基于投资考虑,而是基于投机考虑。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就要立刻开放资本项目。不过可以推断,只要我们的上市公司仍然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那么我们股市的投机性质就不会根本改变;只要我们的资本项目不开放,那么我们的资本市场预算约束就很难硬起来。我们讲价格歧视,中国平安的做法不正是价格歧视吗?而价格歧视之所以能发生,条件正是市场能够被分隔。
中国股市软预算约束,原因之三则与管理层能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有关系。平安提出如此再融资方案,好歹要预期方案有被管理层通过的可能性。毫无希望的事情,不会有人做的。我谢作诗喜欢宋祖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不会蠢到去追求宋祖英的地步。我们不能不问,平安分红如此之少却提出如此庞大的再融资方案,为什么还会有被管理层通过的可能性的预期呢?这当然与管理层权力之获得和被监督的性质有关,涉及到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的问题,无非是权力的监督与制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当然,我们同样要强调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可以成就的。
总有人讲什么两极分化。相信吗?假如我们真有什么两极分化的话,那么资本市场软预算约束一定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了。也总有人讲什么仇富心理,但我们知道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可是美国人民的民族英雄呀。所以,决不是一个富与穷的简单问题,关键是致富的方式。一定要通过生产性的方式来致富,在为大众带来财富的同时富裕自己,而不是靠剥夺大众来富裕自己。据说,我们一些中国人在美国花钱的气势把美国佬都吓个半死,不知道是那方财神下界。常识告诉我们,花钱阔绰,一定是挣钱容易了。据说,李嘉诚勤俭节约,一套西服要穿5年以上,于是我们可以推测李嘉诚挣钱一定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