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模式是金融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另外两大要素是金融部门和监管制度),了解一个金融系统的融资模式既可以推进整个金融系统的稳步发展,也可以为企业在产业金融的运作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2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大量公司已经或正在准备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通常来说,一个公司的融资会首选内部融资,即通过股本资金和企业利润留存等方式实现自身的扩张和发展。这样的融资方式,财务成本低,风险小。特别是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这是唯一可以使用的融资方式。 在内部融资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寻求外部融资,这时首选的融资渠道是传统商业银行。中国目前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大银行格局,商业银行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受制于人员和成本的限制,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控制、经营成本和利润等诸多因素中保持平衡。和法德日等国家类似,这样的金融结构不利于金融系统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因为过多的实体经济风险最后都需要由银行来承担。而一旦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出现失误,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克服银行融资的限制,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起来。在资本市场内部,债券融资是一种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最后,当公司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营利性和成长性表现良好的时候,就会股票上市融资。 通过统计及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了融资模式内在的常见链条。即内部融资先于外部融资,银行融资先于资本市场融资,债券融资先于股票融资。那么,在这样的链条中最重要的评价考量要素是什么呢? 首先,要关注公司治理,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融资的前途。其次,要关注风险控制。商业银行贷款通过抵押等方式过滤过高的风险,以保证企业的经营还款能力。资本市场融资的风险控制核心是信息披露要准确及时,而由投资者来判断和承担生产经营风险。中国在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准入资格的监管,而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的重视仍有待加强。因此最后,要关注信息披露流通。信息流通是促进市场公平的保障,是维持投资者信心的基础,融资如果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就需要接收各种检验。 总结起来,不同规模、产业、发展阶段的公司会拥有不同的融资要求和条件。理清不同融资的优势和限制,是促进企业选择合适融资方式的前提。